西方學者提過一個「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大意是說當傳統的思維碰上天馬行空的構想,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梅迪奇效應」的關鍵在於「時機」二字,這讓我想到,句踐臥薪嘗膽不就是在等待復國報仇的時機?成千上萬的人十載寒窗,也不就是想抓住瞬間成功的時機?
「時機」是對我方有利的時間點,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中的「東風」,它是在順應趨勢下得到的力量。
你的動作或指令也許非常優越,但當各方條件不成熟,在戰場上也只能認輸,只能獨守爛攤子;反之,順勢而為,事情自然變得容易,即使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會有麻煩。
乍看「時機」是在競爭者手上決定的,不過多數時候,它總是被層層的危險覆蓋住,我們只能在漫長的時間長廊裡勤奮不懈,把自己準備好,等到良機出現的瞬間順勢而上,不斷攀高。
孫子〈兵勢第五〉指出:「故善戰者,求之於勢。」這裡的勢,亦即有利於我的態勢,不過這種情事只有悟性高且善用謀略者,才能抓住時機發揮力量。
時機需要準備,才能順理成章,諸葛亮在《將苑‧智用》提出了利用時機的方法,他說:「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日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
意思是掌握時機的辦法有三種:一是天時地利,二是形勢變化,三是人心向背。總結一句話,天時、地利、人和對你有利,你的時機就到了,別人只能看著你的背影神傷。
在《孫子兵法》十三篇中,〈兵勢〉、〈虛實〉、〈軍爭〉三篇講的都是戰場的管理,如何讓力量體現於「形」而蓄發於「勢」、「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共同的論述點都在於等待時機,如果時機不對,未必能在該形勢上取勝,〈火攻第十二〉雖然講進攻,但主題也是圍繞著時機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