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金融業多事之秋,先是英國渣打銀行收購新竹商銀,造成竹商銀股價大漲,主管單位將查有無內線交易之嫌;然後接連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中信金控併購兆豐金控都出問題。
台新金、中信金的併購案牽涉廣泛、複雜,行政院及司法單位已介入調查,筆者不欲探討,但渣打銀收購竹商銀的內線疑雲,直接影響投資大眾的權益,而且國內股市內線交易疑雲不斷,政府實應施鐵腕根除。
自從渣打銀以每股二十四點五元收購竹商銀的消息「正式」曝光後,竹商銀股價由十三元左右,狂漲至預定的收購價附近,成交量也暴增二十倍,不知情買進的一般投資人,幾天內一張就賺了一萬元,快樂得不得了,不過對那些早在消息公開前,就知情而悄悄買進的人而言,在獲取暴利之餘,恐怕得擔心被依違反證交易法起訴。
近幾年企業藉「大者恆大」理論,降低自身整體營運成本已成趨勢下,因此國內或跨國的企業併購與策略聯盟案件時有所聞,被點名的公司,不管是併購者還是被併購者,股價往往隨著消息而暴起暴落,甚至許多例子都是在合併案敲定前夕,突然融資餘額和單日成交量明顯增加,表示有知道內幕的人搶先卡位,已經嚴重影響股市交易的公平。
內線交易的非法行為模式,因總統女婿趙建銘涉入台開案而眾所周知,簡單的說,就是在有影響股價的重大消息公開前(不管是好消息或壞消息),知悉內情的公司內部人士「事先」買進或賣出股票,而獲得利益,就是內線交易。
奇怪的是,儘管趙駙馬的台開案鬧得滿城風雨,台灣股市還是常見到個股重大訊息尚未曝光,股價與成交量就出現異常的情形,卻不見政府主管機關主動介入調查是否涉及內線交易,如此放縱有心人利用內線消息大賺非法暴利,實在讓投資人認為台灣股市已呈「無政府狀態」,也使得所謂禿鷹集團更猖獗。
渣打銀併購竹商銀的事件,終於見到金管會官員主動表示,願意朝內線交易案方向調查,對整頓股市交易秩序、維護交易安全,總算是好的開始。筆者希望金管會應該拿出魄力,以這個案例作為嚴加查辦的指標,宣示政府絕不容許有心人士藉內線消息謀取暴利的決心,徹底改善台灣股市的投資環境,讓內線交易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