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數日以來,彰化知名的金墩米,從自承農藥超標而自行下架,引起軒然大波後,到檢驗結果出爐,證明安全無虞,是一樁烏龍事件,但此事件就此落幕嗎?不!政府相關單位仍須嚴加把關,做好檢驗工作。
這幾天讓我真是忐忑不安,可說時時刻刻都緊盯著媒體的報導,但業者說法不一,甚至一日數變。
而農委會和衛生署在雙重把關下,竟然還出現無法確切掌握業者所收購的一期稻穀,與上市包裝白米的農藥、毒物檢驗關聯,令消費大眾恐慌之餘,不禁要問:衛生署與農委會分工的雙重把關的機制,到底把關到甚麼?
大家都應該不會忘記,近幾年兩岸連續發生的三聚氰氨與塑化劑的食品公安事件,引起的恐慌效應及經濟損失,實在難以估計。而今又爆發與消費大眾息息相關的「米食」安全事件,除了業者須自律、自我品質要求嚴謹之外,政府有關單位在此烏龍事件後,不能再打迷糊仗。
也就是無論《食品衛生管理法》或《糧食管理法》各自分工的邏輯如何精細,畢竟只放在行政裁量的結果,一直是政府運作的最大盲點,為了「補破網」,農委會與衛生署應緊密合作,往後聯合加強抽驗市售白米,也要多加檢討農藥的檢測機制,千萬不能再出現「無法可管」的現象了!
劉錦得(彰化縣/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