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談因說果——生命中的因果探微 (十三)

慧開法師 |2012.11.04
1887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南華大學代理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慧開:「沒問題!我會用連一般不懂物理學的人都能理解的方式來解說『測不準原理』。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如果在黑暗中或光線不明的情況下,我們想要看清楚一樣東西,或者想明確知道它的位置在哪,該怎麼辦?」

譚生:「簡單嘛!燈啊!或者用手電筒等等什麼的,不就可以看清楚了嘛!」

慧開:「好!那麼,再舉一個範圍大一點的例子,如果想要探測在空中飛行物體的位置和動向,或者探測在海裡航行物體的位置和動向,該用什麼方法?」

譚生:「這也不難,在空中的,就用雷達來搜尋,在海裡的,就用聲納來探測,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嘛。」

慧開:「很好!那麼,同樣的道理,在原子的世界裡,物理學家想要探測及確定,電子的位置和動向究竟如何變化,該怎麼辦?」

譚生:「嗯!我想如果用一般的顯微鏡肯定是沒有辦法的,應該要用極高倍數的電子顯微鏡,或者用更先進的精密電子儀器什麼的才有辦法。」

慧開:「好!不管是用如何先進、精密、高檔的電子儀器,都需要有一個探測的媒介,就是電波或光波,就像是用雷達或聲納一樣,要先發射出電波或聲波打到目標物上,然後反射回來,接收之後透過儀器分析和電腦計算,就可以明確知道目標物的位置和動向。」

譚生:「這個道理我了解,但是這和『測不準原理』有什麼關聯呢?」

慧開:「問得好!我們現在進入問題的核心了。同理,想要探測原子結構裡電子的位置和動向,我們要先發出一束電波或光波到電子身上,然後反射回來,電子顯微鏡或儀器,就根據反射回來的電波或光波,來計算電子的位置或動向。現在問題來了,因為電子的質量只有質子的一千八百三十六分之一,是非常非常微小的質點,當有光波或電波打在它身上的時候,等於是一種外來的干擾,就迫使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同時也改變了它運動的方向,換句話說,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經過『探測』(或者說『干擾』行為)之後的位置或動向。」

譚生:「等等…您為什麼說:計算電子的位置『或』動向,而不是電子的位置『和』動向」,這中間有什麼差別嗎?

慧開:「不錯!問得好!您還聽得真是仔細,這當中確實是有差別的,如果打在電子身上的光波,波長短、頻率高,那就容易算出電子的位置,但不是它的動量(運動方向加上速度),如果打出的光波,波長長、頻率低,就容易算出電子的動量,而不是它的位置,在同一時間探測,二者只能擇一,無法兩全。」

譚生:「喔……我懂了!因此,電子『原本』的狀態,我們是無法知道的,或者說,電子『原本』的位置或動向,是無法同時探測得到的。」

慧開:「沒錯!您說對了。對於原子、電子這樣的微觀系統而言,『探測』就等於是『干擾』,在精確地說,『探測』的行為本身,就是對『被探測』的目標系統的一種『干擾』,因此,我們所得到的所有探測數據,都是所欲探測的目標系統在『被干擾後』的情況下所反映的狀態,而不是系統在被干擾前的『原本』面貌。」

譚生:「喔…我了解了!怪不得叫做『測不準原理』,照您這麼說,電子的『原本』狀態是怎麼測…都不可能會準的嘛!」

慧開:「是啊!其實,不只是電子而已,世間任何事物的『本來面目』,從佛法的立場來看,都是無法藉由『探測』的的行為或方式得知的。」

譚生:「這是怎麼說呢?從『電子』一下子跳到『世間任何事物』,我又聽得糊塗了,這是不是之前您曾提到的『測不準原理』的哲理意涵?」

慧開:「您說得沒錯!的確,我是從『物理』意涵談到『哲理』意涵。從『電子』一下子談到『世間任何事物』,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很『跳躍』式的思維,沒什麼關聯性,其實是有共通道理的。」

譚生:「其中還有什麼微言大義,請您開示。」(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