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華先人根據自身的體驗,提煉出的言簡意賅、含義雋永的詞彙。但也有一些成語是古人創造的糟粕,譬如這個「紅顏禍水」。翻開中國歷史的故紙堆,「紅顏禍水」這個成語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大致是講美女貽誤國家的意思。
夏朝的妹喜,是歷史上第一個「紅顏禍水」。她本是有施氏之女,嫁給夏桀後,兩人縱情聲色,造寢宮、裂衣帛,不理百姓疾苦。終於商湯推翻了夏朝。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商朝末年有蘇氏之女妲己入宮後,深得商紂王寵愛,造鹿台、設酒池肉林,終日以炮烙等峻刑取樂。終於,周武王率軍在牧野擊敗商軍,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歷史又有了第三部「續集」。西周幽王在位時,褒國人進獻一個冷美人褒姒。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居然採納了「烽火戲諸侯」這個損招。美人是笑了,可是西周的大好江山從此葬送,犬戎入侵,王室東遷,中國從此陷入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
上古三代的沒落都與美女有關,於是古人就此總結出了這個「紅顏禍水」的光輝定律。
可是,這個定律卻經不起現代人的推敲。三位大美女的出身、經歷何其相似乃爾,讓人不由得懷疑究竟是誰在抄襲誰。退一步講,即使這些都實有其事,但在上古三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低下,其影響力不說是趨近於零,也差不了多少。
如果說她們的權勢熏天,為何史書上沒有這三家外戚的記載?要知道,後世後宮干政大多是以外戚作為強有力外援的。呂后如此,賈南風、武則天也是如此。而且這三位君王也非等閒之輩,桀、紂都英武過人,周幽王雖沒什麼本領,卻不是傻子,豈會坐視美女來敗壞其江山?「物必先腐而後蟲蛀之」,這幾位君王自己懈怠,追圖享樂,斷送了社稷,與美女紅顏原無什麼干係。
類似的冤案繼續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像四大美女中,西施,是越國「特工」,本身就肩負顛覆吳國的使命,對吳國人而言是「禍水」無疑;王昭君,情況有些特殊,但也算是漢朝君臣在輸出「禍水」哩;貂禪,乃司空王允巧施連環計的最重要棋子,當然是除奸的「禍水」;楊貴妃,和其堂兄楊國忠,更是被許多人指為結束盛唐的罪魁禍首。
其實,古人對此也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唐詩中描寫楊貴妃的詩歌,有李商隱「惡毒」地寫「不免被他褒姒笑,只教天子暫蒙塵」;但也有杜甫〈哀江頭〉、白居易〈長恨歌〉對楊貴妃寄予同情;還有晚唐詩人鄭畋這樣另闢蹊徑,將反諷之矛直指唐玄宗:「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我們讀歷史,切不可因襲歷史的窠臼。「紅顏禍水」論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