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適性輔導」納入十二年國教規畫,就是希望發揮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發展功能。
圖為基隆市暖暖高中自然科學社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研究科學原理。
圖/廖珮妤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該讀高中還是高職好?選擇哪所學校最適合?許多家長學生不知該如何選擇。為讓孩子了解志趣、適性學習,教育部規畫相關輔導機制,教育部長蔣偉寧強調,要把每個孩子能力帶上來,適性輔導格外重要,在國中階段就要幫孩子了解興趣、釐清未來方向,這也是十二年國教的重要目的。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教育部將「適性輔導」納入十二年國教的「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大目標」規畫中,就是希望發揮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發展功能。
適性輔導機制早在實施九年一貫教育時就已規畫。教育部國教司科長武曉霞表示,教育部在九十二年就發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推動生涯發展教育迄今已邁入第十年,主要是透過參訪活動、技藝教育體驗、心理測驗、教師輔導、建置生涯檔案等多元方式,將適性輔導融入各學習領域,幫助學生自我覺察與生涯探索,進而做出符合生涯發展的升學選擇。
就如同品格教育一樣,生涯教育也需及早扎根。為強化導師制度與功能,教育部也特別訂定各級學校導師規範,像是國中小班級導師聘任注意事項、導師辦法等,藉此建立一套涵蓋導師選任、專業知能充實、支持系統等面向的機制,讓導師制度能有法源依據,幫助各校選出適任導師、提高適性輔導成效。
台北市國中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許永佳建議,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讓孩子多方嘗試、多元探索學習機會,才能從中發掘孩子興趣。
為讓學生更了解自己,教育部特別編列「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與「國民中學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工作手冊」,以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為例,完整記錄學生三年來性向測驗、學習表現等內容。
教育部並鼓勵各縣市可用教育部提供的「部編版」輔導紀錄手冊為基礎,自行設計「因校制宜」的輔導手冊,以因應學生不同學習歷程。像宜蘭縣教育處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除將教育部編印的生涯輔導手冊電子化,打造「生涯輔導作業系統」外,更進一步建置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資訊網,讓學生與家長只要連上網路,就能了解有哪些適合孩子就讀的升學選擇,使適性輔導發揮量身打造成效,滿足多元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