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執筆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金門位居兩岸中間,是閩南移民台澎的轉運點,也是著名的僑鄉,保留豐厚且珍貴的傳統閩南文化,蘊涵多元的有形、無形文化資源;古老聚落獨步閩南區域,民俗藝術多采多姿。過去有金門學叢書,展示內涵,近年則有金門學研究,挖掘資源,證明了金門文化之厚度與人才之輩出。當中,吳門兄弟鼎仁、鼎信二人表現傑出深受矚目。前者出身學院派訓練,後者來自庶民階層,一雅一俗,他們卻能斟酌雅俗,發揭民俗底蘊,創造深具現代性的作品,為金門的文化奇蹟貢獻心力。
吳鼎仁(一九五二~),字端彝,號鼎軒,別號肖龍生。金門金城鎮北門里人。鼎仁幼童時,父親曾強教他描紅,第一管筆是由父親剪下他的童髮纏以竹筷製成的。他從小在金門接受教育,一九七四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夜間部美術系,受到多位名家、名師的指導,特別是鄭善禧教授,對他的水墨畫有很大的影響。
在書印上,名家王壯為教授是他孺慕的對象,曾聆聽王教授的「題畫詩詞研究」,並細覽王教授的《玉照山房印選》。他敬仰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三大家的風格,也欣賞大陸名家張寒月、寧斧成粗放的刀法。
一九七九年,大學畢業。返鄉擔任國小、國中美術教師。教學生涯中有兩次進修,一是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暑修結業(一九八八);一是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二○○三)。企圖透過文學與藝術的結合,練達詩、書、畫傳統文人藝術,以充實、壯大自己的心靈世界。
五十四歲時教職生涯畫上句點,從此放縱生命之舟,過著大逍遙的日子。鼎仁一身多藝,而且幾乎每藝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一九八四年開始於金門、台北、廈門兩岸三地舉辦水墨畫展,風格與時俱變,別樹一幟。一九九五年出版第一本畫冊《風獅爺的故鄉水墨寫生》,迄今共推出十六本,幾乎每年都繳交亮麗的成績單。
鼎仁立足金門,課餘盡情徜徉山崖海陬,親近浯島的芬芳。或閒渡島外島,或放舟海中流,繞北碇,窺二嶝;曾隨漁舟巡行浯島南岸,由小嶝乘船強渡北岸近窺馬山。山川水文,目識心記,順手草圖,努力透過藝術手法呈現金門之美。
為了拓展視野,進出中國江南塞外,開拓胸中丘壑,成為水墨下無盡藏的江山。例如,登西安古城,深入夜郎、貴州侗族,上青藏雪域高原,或新疆大漠,山西大院古城,黃土高原窯洞,閩西南靖、永定土樓……。之外,他前進高棉,一睹吳哥窟遺跡的奧秘,飛東瀛走關西,登臨覽跡,憶寫寫意,重現異國景象。
鼎仁主攻水墨畫四十年,又涉及書法、篆刻、陶作、工藝、古字畫收藏、論文與寫作等領域,結集十九種之多。其中,水墨畫六大冊,共六百餘幅,包括:《風獅爺的故鄉水墨寫生》(一九九五)、《吳鼎仁水墨畫回顧篇》(一九九七)、《吳鼎仁水墨畫遊錄》(一九九八)、《金山浯海總關情—水墨集》(二○○二)、《萬里風煙入罨畫—彩墨集》(二○○六)、《吳鼎仁60水墨畫》(二○一一)等。另有《金門風情畫—畫我故鄉》(二○○七),聚焦於「畫我金門故鄉」的主題作品,是從一九九五~二○○六出版的五種畫冊中精選出來的。
大致上說來,他的藝術造詣包括四個面向:一、扎根傳統,汲取民俗元素,重建獨特的彩墨美學;二、以畫記史,為金門人文造像,留下珍貴的歷史容顏,儼然是金門的畫史;三、透過特殊語彙營造昔今對比,從而釋放強烈的反諷訊息;四、題材多元,契合現實生活,為彩墨注入現代意義。
我曾經在〈金門印象〉組詩中,提到「喝陳高唱南音/毛筆文筆與鐵筆齊揮/讓書法篆刻繪畫陶藝/活現生命的姿彩」。似乎可作為鼎仁藝術生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