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屬祕教 教會籲紀念宗教改革

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 |2012.10.26
1237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十一月第一天是「萬聖節」(俗稱西洋鬼節),十月三十一日太陽下山後就是「萬聖夜」(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不過十月三十一日也是「宗教改革紀念日」,因此有基督教會呼籲信奉《聖經》的基督徒要紀念「宗教改革日」,不應慶祝與祕教有關的萬聖節。

萬聖節(Halloween)是Hallow的衍生字,意為「神聖崇敬」。從殖民時代開始,萬聖節在北美流行;一八四○年代,愛爾蘭移民將萬聖節習俗傳入美國,並逐漸盛行。

二十世紀中期變成小孩的節日,一九七○年代末成為大人的慶典,近十年來,更演變成高度商業化的節日。大部分萬聖節的傳統風俗保存至今,如頑皮的小妖精、空心南瓜燈(象徵鬼火)、萬聖節派對,以及戴面具臨街叩門說:「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

根據《神祕暨超自然現象字典》(the Dictionary of the Occult and Paranormal):「萬聖節源自北歐塞爾特人(Celtics)的祭司,原本是異教徒慶祝黑暗、火和死亡的日子,對於巫婆、巫師而言,萬聖節是重要的日子。」巫術團體也坦承,在萬聖節,他們比較有能力與亡靈溝通。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四八三至一五四六年)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德國威登堡教堂大門上,勇敢挑戰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不符合《聖經》的行徑,促成宗教改革、信仰復興、宗教自由。「宗教改革」是世界宗教史上重要的轉捩點之一,從此信徒可以用母語讀經,《聖經》的力量得以重新釋出,引發屬靈復興,以及重大的科學發明。

基督教會表示,萬聖節是「以善勝惡」的好機會,可以有許多不同形式的替代活動分享信仰,例如計畫一個家庭日,家人可以共進晚餐,為孩子構想好玩的餘興節目。

此外,基督徒也可以挨家挨戶叩門傳福音、發送福音單張,代替萬聖節的搞鬼遊戲;或在自家舉辦豐收愛筵,或預備特別節目,邀請教會的兒童同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