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十一月第一天是「萬聖節」(俗稱西洋鬼節),十月三十一日太陽下山後就是「萬聖夜」(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不過十月三十一日也是「宗教改革紀念日」,因此有基督教會呼籲信奉《聖經》的基督徒要紀念「宗教改革日」,不應慶祝與祕教有關的萬聖節。
萬聖節(Halloween)是Hallow的衍生字,意為「神聖崇敬」。從殖民時代開始,萬聖節在北美流行;一八四○年代,愛爾蘭移民將萬聖節習俗傳入美國,並逐漸盛行。
二十世紀中期變成小孩的節日,一九七○年代末成為大人的慶典,近十年來,更演變成高度商業化的節日。大部分萬聖節的傳統風俗保存至今,如頑皮的小妖精、空心南瓜燈(象徵鬼火)、萬聖節派對,以及戴面具臨街叩門說:「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
根據《神祕暨超自然現象字典》(the Dictionary of the Occult and Paranormal):「萬聖節源自北歐塞爾特人(Celtics)的祭司,原本是異教徒慶祝黑暗、火和死亡的日子,對於巫婆、巫師而言,萬聖節是重要的日子。」巫術團體也坦承,在萬聖節,他們比較有能力與亡靈溝通。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四八三至一五四六年)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德國威登堡教堂大門上,勇敢挑戰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不符合《聖經》的行徑,促成宗教改革、信仰復興、宗教自由。「宗教改革」是世界宗教史上重要的轉捩點之一,從此信徒可以用母語讀經,《聖經》的力量得以重新釋出,引發屬靈復興,以及重大的科學發明。
基督教會表示,萬聖節是「以善勝惡」的好機會,可以有許多不同形式的替代活動分享信仰,例如計畫一個家庭日,家人可以共進晚餐,為孩子構想好玩的餘興節目。
此外,基督徒也可以挨家挨戶叩門傳福音、發送福音單張,代替萬聖節的搞鬼遊戲;或在自家舉辦豐收愛筵,或預備特別節目,邀請教會的兒童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