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台灣東北海岸的淡金公路行至大屯火山群中的竹子山、小觀音山,往北是台北縣石門鄉,沿途豐富的自然生態令人目不暇給,櫻花、杜鵑、楓樹、台灣欒樹、山菊、菅芒、木槿四時輪番綻放,而侏儸紀時代的筆筒樹四季以堅持的綠意常駐山林。往上至海拔四百多公尺,面臨台灣北海岸強勁風勢,冬季裡更是山嵐霧氣雨濛濛,空氣中有些許鹹味兒,沿著朝山步道上山,慈悲的三十三觀音一路相迎,不久便抵達一座灰色樸實的中國古城門,入得門來,便是兼具修行、休閒、人文、自然生態的北海道場道場,佔地三十幾甲、環山面海,在此遠眺著東北角的海岸線,有如擁抱廣闊的太平洋。
佛光山北海道場原為一位日本華僑所有,打算闢建安養院,由於山坡地開發不易及諸多因緣不具足,而未能完成。民國七十一年,與佛光山星雲大師初次接心,當下即決定將此地捐獻給佛光山,做為弘法利生之地!星雲大師指示台北普門寺住持慈容法師,就近負責北海道場開發事務;民國七十二年進行第一期工程民國,七十五年工程完工。為配合特殊氣候環境,在建築上捨傳統宮殿式造型,而採用中國古城門型式設計,堪稱佛教建築一大創新。
三樓佛堂供奉著三寶佛,四周的牆上有著一尊尊的小佛像,西單的牆上是一部銅雕的金剛經,在佛堂後頭還有一大幅極樂世界說法圖,兩旁還有出自《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經圖。
除了大殿、禪堂、會議室、視聽中心之外,北海道場附設有北海藝術館,不定期舉辦展覽,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同來創作,透過藝術來展現生命的多樣面向,結合現代化的藝術,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讓佛教的弘揚朝多方位發展,正是實踐星雲大師的理念,將藝術與佛法融合,透過藝術美化人間,弘揚佛法。
北海道場以文化教育及提供僧信二眾修持為要務,民國七十六年,「台北女子佛學院」遷入,正式成為培養佛教僧才的搖籃。民國七十九年,「台北女子佛學院」遷移至基隆。是年,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自高雄佛光山遷至北海道場,成立「台北男眾佛學院」,繼續培養佛教弘法人才。八十四年,「台北男眾佛學院」與「佛光山沙彌學園」互換學區。民國八十七年,沙彌學園亦遷回佛光山,統一授學。
這兒經年舉辦不同的講座、研討會、禪修經行、朝山念佛等活動課程,結合自然、音樂、藝術、茶道,為都會人士提供了一個滌塵靜慮的心靈補給站。而一座北海公園,更是自然的戶外禪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