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愛齡原本是槓子頭小店的鄰居兼忠實顧客,因為擔心店主年紀大了,正統的口味會消失,乾脆拜師學藝,把好味道傳承下來。
馬公市文光國中附近的住宅區巷弄,有一家賣山東槓子頭的小店,每周只營業兩天,是老饕口耳相傳的「隱藏版」美食,老闆莊愛齡原本是這家店的鄰居兼忠實顧客,因為擔心店主年紀大了,正統的口味會消失,乾脆拜師學藝,把好味道傳承下來。
莊愛齡說,槓子頭第一代老闆劉爺爺做了四十年,道地山東家鄉味培養出一票死忠粉絲,他過世後太太接手做了幾年,體力慢慢無法負荷,儘管子女都在台灣、沒人要學,老奶奶也不隨便把家傳手藝教人。
由於她和老奶奶是多年鄰居,從小吃餅吃到大,對人和餅都有一分特殊感情,不希望好東西就此失傳,因此四年前,突然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還意外得到警官老公的支持,「反正兒女都大了,去學個技術也不錯」!
她表示,吃餅簡單,學了才知道工序很繁瑣!早上六、七點先和麵,過程中要經過醒麵、整型,為了不讓麵糰過度發酵,必須一面做一面烤,在溫度超過一百五十度的油桶烤爐慢火烤上半個小時,槓子頭才會外酥內軟。
夏天天氣熱,莊愛齡待在狹小的空間做餅,一不小心手碰到烤爐鐵板,會馬上起水泡,還要忍受爐火持續竄出的熱氣,每次一做完餅,一定全身濕透,先生心疼太太辛勞,想幫她裝台冷氣,卻被她以影響麵糰發酵而婉拒。
她說,夏天吃槓子頭口感較乾,過去老奶奶堅持夏天不賣,四年前她接手時,客人一直要求要繼續做,她覺得既然接了,就要有使命感,所以每星期只有周五開店,最近因氣候變涼,改成每周賣二、五兩天,十一月起會再調整營業時間為每周一、二、四、五,下午兩點開賣,一天一百五十個,賣完就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