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作為中華文學中一個極有代表性的文類,在泱泱歷史長河中,如同瑰寶,熠熠生輝。詞,特別是宋詞,宛如文苑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然馥郁滿園。闋闋詞,因緣際會,在宋朝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因詞而引發的種種趣聞,正穿越歷史面紗,或風趣或詼諧著我們的視聽。
因詞擢升。當時作為太學生的俞國寶,在西湖一酒肆屏風上題寫了一首〈風入松〉的詞,這首「西湖遊樂圖」的題詞,被當時作為太上皇帝的宋高宗偶見,「稱賞久之」並把「明月重攜殘酒」句改為「明日重扶殘醉」。俞因此得到即日授官的待遇。
因詞罷免。「應制」詞,是應皇帝之命而作的。這種題材的詞,應景而作,往往無傷大雅。然在文學史上,因此而不慎斷送前程的官員也不乏其人。
據宋人吳曾說,翰林學士王觀曾應制撰寫〈清平樂〉一詞,其中有「六宮多少人愁」等言語,太后見後認為諜瀆宋神宗,翌日把王觀罷免了官職。
因詞嫁娶。《青泥蓮花記》載:「李之問儀曹解長安幕,詣京師改秩。都下聶勝瓊,名倡也,質性慧黠,公見而喜之。李將行,勝瓊送別,餞行於蓮花樓,唱一詞,末句曰『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聶作一詞以寄李云云,蓋寓調〈鷓鴣天〉也。之問藏於篋間,抵家為其妻所得。因問之,具以實告。妻喜其語句清健,遂出妝奩資夫取歸。瓊至,即棄冠櫛,損其妝飾,委曲以事主母,終身和悅,無少間焉。」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因詞結親的故事。
因詞免罪。宋代有兩個吳淑姬,都善於作詞,一個為北宋人,一個是南宋人。據洪邁書載,南宋吳淑姬本為湖州秀才之女,因貌美家貧,被人誣告判刑,後僚吏觀審,為她解脫,要求她應景題詞,作〈長相思令〉後而被豁免,從而恢復了自由身。
借詞哀國。「亡國之音哀以思」,李煜亡國前耽於享樂,亡國後因詞而感之深,發之深。王國維說:「後主之詞,其所謂以血書者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闋〈虞美人〉中膾炙人口的名句,相傳因於後主生日時被作為唱詞,聲聞於外,被宋皇帝命人毒殺了他,成為他的絕命詞。
因詞際會。南宋著名詞人陳亮與辛棄疾志同道合,同往贛閩交界的紫溪,等候朱熹未果。盤桓十日,乃以〈賀新郎〉同調同韻互相唱和,各得詞兩闋,成為詞史佳話。
上面我們所蒐集的趣味宋詞,只是宋詞藝術的九牛一毛,從宋詞的這些奇聞軼事和詞壇佳話裡,總感覺含有一種精神和力量,那是文學的魅力,也是藝術的結晶。我們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從閱讀宋詞裡汲取到知識和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