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黑手變頭家」的夢想不再?根據勞委會最新公布資料,民國一○○年就業者從業身分,受僱者的比率比起十年前增加五至六個百分點,老闆身分的雇主與自營作業者比率最多減少近五個百分點,某種程度反映台灣社會昔日白手起家的創業條件正在發生結構性改變。專家表示,先進國家多有這類問題,主要是產業發展成熟,難覓新類型事業缺口;但台灣填鴨式的教育、土地與人力成本墊高、產業走向規模經濟,也難辭其咎。
勞委會每年九月公布性別勞動統計,在勞動力概況方面,發現不論男女,一○○年的受僱者都比十年前增加,男性從百分之六十八點三八增加到百分之七十四點六三,女性從百分之七十六點四九增加到百分之八十一點七九;相對的,就業身分為雇主和自營作業者的比率下降,衰退以男性自營作業者最高,達百分之四點七八。
一○四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分析,創業者比例衰退與經濟發展有關。他說,三、四年級生在當年百業蕭條的年代,只要肯努力,開街邊小店或成立小工廠,就有機會變頭家。但隨著國內產業成熟,服務業走向連鎖型的規模經濟,以及土地與人力成本提高,都讓創業變得不如以往容易。
清大教授彭明輝九月也在其部落格中以「草莓族,或被犧牲的一代?─台灣的案例」撰文,犀利點出三十年來的產業擴張、併購,「使得利潤和控制權迅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使得年輕人失去了往上流動的管道,成為永遠的奴工。」
另外,yes123求職網上周公布「上班族創業調查」,發現上班族創業夢幾乎人人有,但僅一成八落實,更有近八成以結束營業收場,主要是財務不足,像店面租金太高就是其中一個問題。
晉麗明還說,台灣填鴨式教育,著重升學,連補教業都可上市,教出守成、按部就班的人力大軍,也削弱青年承擔高風險創業的動機。
不過,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碧涵表示,受僱者增加和跨國、大型企業落腳台灣有關,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她說,儘管「黑手變頭家」的傳奇不再,但隨著店面成本與人事成本揚升,數位設計、網購或開發應用程式(App),成為青年創業的新興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