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齋雲居樓過堂用餐,糾察提醒大家:「碗筷聲音放輕,觀照自己的心,大家慢慢吃,不趕。」明顯的,大家馬上動作放輕、和緩。
曾經聽過這麼一段話:「有人願意提醒我們的缺點時,要感到高興,等到有一天,大家都不說了,那就是放棄你了。」在《阿含經》中提到一個好的善知識,會帶動我們增加布施、持戒、智慧、信心等等好的性格,由此可見善友的重要,俗諺也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一味的依賴朋友,希望別人提攜,就是正確的嗎?
很多做生意的人,都非常在乎交際應酬,覺得透過這種交流方式,可以交到許多朋友,為自己增進許多財富;但是仔細想想,既然我們居心不良,希望在對方身上得到便宜,那麼來參加的人,自然也是錙銖必較的希望在我們的身上得到好處;不過,我也曾經聽過一些企業家,把應酬的時間,花在樹立自己的品牌和誠信的建立,久而久之,樹立其正派經營的風格,我不求人,人自來。
當一般人汲汲經營往外尋找貴人,建立人脈時,家師星雲大師則提出:「做己貴人。」自己做自己的貴人,樹立自己勤勞、結緣、真誠、樂觀的好性格,當一個人自性放光,照亮自己,又照亮別人時,廣結好因好緣,又何愁沒有善因善緣呢?一切操之在我,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然而,大部分的人心外求法,在追求五欲中,最終迷失自己,忽略了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和潛能,把時間放在錯誤的事情上面,貪得無厭的結果,最後,可能落得牢獄之災,終身失去自由。
新加坡有一位國寶許哲,二十七歲讀小學,四十七歲讀護理,終其一生,從事無薪的「人間義工」,願力使她以一百一十歲高齡仍在服務、照顧著貧病老苦的人們,保有年輕健康的心靈,隨時隨地喜樂自在,英文名字是「德蕾莎(Teresa)」,梵文名字是「愛人(Prema)」,新加坡人以擁有她為榮,視她為「國寶」;天主教徒將她與德蕾莎修女相提並論;佛教徒則認為她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許哲卻說:「我只是一個會掃地,喜歡做工的平凡女人。」
做己貴人,不是想別人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而當我為別人著想時,也必然會成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自然循環現象,自己成為別人的善知識,所遇之人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