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因地層下陷開始封井,虎尾的自來水也因此水量不足,台灣不是建水庫就可以解決水源問題,而是應建「埤塘」,規畫完善的埤塘系統。
埤塘就是池塘,在台灣很多的埤塘,都是先民們為了實際上的需求挖掘出來的,通常就位於人類聚落的附近,也是方便取水而形成聚落。
桃園台地地區因降雨不均、河流短促及豐枯水期降水落差大,而興起了建立埤圳設施,桃園台地就以人工的方式挖掘儲水的埤塘,以便於灌溉之用,而埤塘的數量也曾經達到了八千多個。
台灣因為降雨季節不均以及河流短促,以至於水資源常沒有充分的利用,所以水利灌溉的工程變成是一種重要的施政。
建「埤塘」需要注意的是,順應天然坡度,利用上流下接原理的灌溉方法,不僅田地位置必須比埤塘低,另外也要考慮埤塘的高處是否有足夠的水源,能蒐集到颱風帶來的多餘雨量,因此只要地勢稍有起伏,就會影響埤塘機能的發揮及其在地表上的型態與分布。
所以政府不要因為地層下陷開始封井,壓迫到農民及居民的生活品質,而是開始規畫建「埤塘」!
丁如信(雲林縣/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