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爛之舌」一語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之一,《史記,平原君列傳》載:秦軍包圍趙都邯鄲,形勢危急,趙公子「平原君」趙勝,遷到楚國求援,楚王不肯答應。「平原君」的隨從中,有個名叫毛遂的,很會說話,他終於說服楚王,當場簽訂盟約,派兵援趙,趙勝很高興,誇讚毛遂道:「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歸。」
之二,《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雖然身材瘦小,但他足智多謀,口才極好,幫助劉邦運籌帷幄,定計決策,為反秦建立下大功。劉邦當皇帝後,封張良為「留侯」,可是張良卻想當道士去,他說:「我家本在韓國,為了報復國仇,我寧願犧牲萬金的家產,參加了反秦的戰爭,而終於見到了勝利,我,憑了我的「三寸舌」,今天受到這樣高的榮譽和地位,實在是足夠足夠了……」
之三,《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載:當年,韓信奉漢王劉邦之命,率領人馬東進攻齊,半路上又得到消息,說劉邦另派酈食其勸齊王田廣降漢了,韓信意欲停止進軍。這時,蒯通對他說:「你奉令進攻,並沒有奉命停攻啊!再說,你領兵數萬,打了一年多,才占領了趙國的這五十多個城,而酈食其光棍一個,居然「掉(鼓動)三寸之舌」。而一下子取得了齊國的七十餘城,難道你堂堂一員大將,反倒不如一個小小書生的功勞大嗎?
韓信被激,便繼續東進,一鼓而攻破了齊國的國都臨淄。
「三寸不爛之舌」一語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