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古人所用的姓名印,大都僅刻姓名,或在姓名之後加一「印」字、或加「之印」。而不加任何雜字,用以表示莊重之意。
如果只有單名,如:姓「陳」名「秋」,則刻「陳秋印」或「陳秋之印」。如果是兩個字的名,如:姓「陳」名「春祥」,則刻「陳春祥」或刻「陳春祥印」。
後來也有人把「印」改成「章」,如:「陳春祥章」,或並用「印章」如「陳秋印章」。
雖然古時「章」只有將軍或官府能用,但現在已沒這樣的限制,只要布置得法,也未嘗不可!
也有「印」上加「信」字,如「陳秋印信」,但大都以單名者使用較多。
也有刻成「陳印春祥」的。這種刻法,主要是避免「春祥」這兩字的名被拆開。而且如果用回文印的讀法,就回到原來的「陳春祥印」了。
另外,回文印不可以有「某某之印」的刻法。
《七修類稿》曾記載說:陸友仁收藏到一方刻「陸定之印」的古印,因為這個原因,就把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定之」。倪雲林為了這件事,贈詩給陸友仁,並且附文說:這方印印文應為回文,否則就姓「陸」名「定」,而不是姓「陸」名「定之」了。
這是因為回文印不能有「某某之印」的刻法,所以回文印裡的「之」字必然是姓名裡的一字,這樣才不會混淆了「陸定」及「陸定之」!
古人還有有男自稱臣、女自稱妾的習慣,因此也有「臣某某印」或「妾某某印」的刻法。
亦有為與官印有所分別,在印上加私字,如「陳秋私印」。
古時候里邑名印或裡邑長名印,會在「印」字上上加「唯」字,或單用「唯」。如「樂成唯印」,樂成是里名;「季子唯印」,季子是當時的里邑長(有點類似現在的里長)名;或「鉅里唯」,鉅里是里名。至於為何加一「唯」字,則沒有明確的原因被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