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就醫、住院時,你知道如何告訴醫師你身體的疼痛嗎?可能是不知如何表達,也可能是對止痛藥物的錯誤觀念,長期以來國人習慣「忍痛」,去年台灣疼痛醫學會響應WHO建議,將「疼痛」列為第五生命徵象,今年更有六家醫學中心推動「無痛病房」,將疼痛的評估與處理列為住院標準程序,幫助病人說出疼痛,並找到最適合的止痛方式。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蔡玉娟指出,疼痛是身體受傷害的警告訊息,原因可能是傷口、腫瘤,也可能原因不明,每個人的耐受不同,睡眠、身體因素等都會影響疼痛的大小。
她說,患者說出疼痛程度、部位等訊息,醫師可藉此診斷出疼痛的原因、機轉,進而治療,她特別提醒,止痛並不會只以嘛啡解決,有時後疼痛也可能是心理引起,針對不同原因,會進行不同處理。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護理部督導黃←雲表示,有九成以上的疼痛是可以控制的,疼痛控制有助住院天數下降,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也都能變好。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護理師謝慧雅指出,曾經有一位七十六歲的肝癌患者因長期臥床引發褥瘡就醫,其實患者的疾病並不會導致褥瘡,了解其疼痛狀況後發現,患者是因為肝癌發生骨轉移,造成活動會痛,因此患者不想動,長期臥床造成褥瘡,了解原因給予止痛處理後,患者已可以運動、活動,褥瘡狀況也大為改善。
今年開始已經有包括台中榮總、成大附設醫院、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大醫院六家醫學中心示範實施「無痛病房」,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醫院跟進。
疼痛醫學會也與癌症學會設計「勇於說出我的疼痛」光碟,可免費索取,電話:(○六)二三五三五三五轉五三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