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678-740年),另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人(廣東省韶關市),卒諡文獻,時稱「張曲江」;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唐代唯一嶺南書生出仕宰相,清雅絕姿,時譽「曲江風度」;唐武曌長安二年進士,經宰相張說薦舉,後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拔擢王維官右拾遺,盧象任左補闕,辟孟浩然入荊州府幕僚。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玄宗壽日,眾臣大獻稀寶,唯張九齡上〈千秋金鑑錄〉,見其敢諫正言;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玄宗弗受;玄宗寵妃武惠妃,欲廢太子李瑛,命人遊說張九齡,張九齡不從;玄宗欲以范陽節度使張守圭為相,以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張九齡力反,唐玄宗納李林甫讒言,張九齡無力回天。
張說(667-730,燕國公,與許國公蘇頲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稱其為「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十二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並稱,名詩繁多,如〈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明‧胡應麟《詩藪》云:「曲江諸作,含清拔於綺繪之中,寓神俊于莊嚴之內。」、「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為公允之論。有《曲江集》。
見其〈歸燕詩〉的自我形傷:「海燕雖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阮閱《詩話總龜》卷十七引《明皇雜錄》,時玄宗荒政,李林甫語傷張九齡,張九齡以〈歸燕詩〉諷之。劉禹錫〈吊張曲江序〉:「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鬱鬱然與騷人同風。」
首聯言海燕細微渺小,趁著春天暫回北方。嘆出身鄙陋民間,乘春暫來是指於聖皇時期短暫任官,有不如歸去之感;頷聯至頸聯以飛燕未悉泥滓髒賤,但見玉堂扉啟,每日多次出入繡戶華堂,銜泥回梁築窩。此處嗟己任朝拜相,朝廷如華堂、繡戶、玉堂,幾番風雨,未見君重;末言海燕無心與世界競爭,鷹隼猛禽勿須猜疑。
是詩淡雅如縑,清逸如練,雖是詠燕,實是抒己,牢騷溢句,感慨攝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