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一直持續在進步,也逐漸有許多培養「同理心」的好電影一直浮出。從《不能沒有你》,到近來甚熱的《候鳥來的季節》,都是培養同理心的好電影。
有媒體報導地方政府包場讓公務員觀看《候鳥來的季節》,做為公務員訓練「終身學習」課程,筆者亦深感認同。
日前輿論時時傳出政府與民意脫節的呼聲,政府也苦思各種手,段如何減少與民意的差距。利害關係者直接進行抗議與抗爭,讓政府看見是一種方式,只是有更多弱勢者無法以各種管道獲得版面,讓政府了解。
但台灣許多電影創作者,卻積極奉獻,透過藝術的展現,期待以電影展現社會多元樣貌,來進行各方對話,值得肯定與尊敬。
對社會觀察敏銳的電影創作者,透過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可探討與反映出許多社會現狀,並讓觀影者感到共鳴。而《候鳥來的季節》這部電影所反映出的城鄉差距、工作權、環保議題和新移民問題,也恰是公務員或是政府高層應可深入了解,且政府應輔以相關政策來解決的面向。
筆者建議,總統或政府高層,應該撥冗來觀看這部電影。思考電影為何會引起眾多民眾共鳴,來縮減與民眾間思想的落差距離。
當然一部電影確實無法馬上改變現狀,但以電影藝術的展現,增加觀眾同理心的了解,進而使決策者進行思考的改變,使政府與民眾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恰是文化可以展現的力量。
謝麗秋(台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