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台語的課外讀物,收錄「哭爸哭母」一詞引起討論,連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也收錄了,引發外界爭議。
有人就批評這樣不雅的文字,出現在孩子的課外讀物很不妥。筆者不諳台語典故,這樣的用詞文雅與否無法評論,但大家能不能多說好話,讓社會更祥和呢?
在一般認知中,被罵「哭爸」,通常都會感到相當不舒服,高雄地院某法官就因愛亂罵人,罵人垃圾和哭爸哭母被休職一年,顯然不是好話。
「哭爸哭母」應是比較粗俗的台語,引申為不屑他人抱怨,該不該或有必要讓孩子知道這個詞句呢?恐怕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孩子知道這個詞不文雅,就會導引他們謹慎說話嗎?我倒不以為然。
台灣充斥著說髒話的習性,優雅說話不易見到,取而代之的是粗俗、謾罵的言語,士農工商各界紛紛以低俗的話語詞句大放厥辭,並不以為忤。
網路或臉書、公開場合開罵,罵人者與被罵兩造互控鬧上法院,屢見不鮮,由此觀之罵人文化有多嚴重。
「哭爸哭母」在我看來是一句髒話,至少讓人感到不舒服,孩子多學無益。
由於社會上,惡言相向、「出口成髒」的場景,不時在傳播媒體上播放,孩子們想躲也躲不了,各種粗俗的話語讓孩子們「如雷貫耳」不雅或不當的話語早已習以為常了,「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錄了不好的詞句,只有加深孩子受害程度罷了,百害無一利。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好話,懂得感恩惜福的孩子就會越懂事,就懂得尊重別人,很多低俗不雅的話就不會脫口而出,大家多說些好話,讓孩子學習和模仿,總比出口罵人來得好吧!
亞南(花蓮縣/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