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長期以來,眩暈是中醫針灸適應症之一,不過以針灸治眩暈並無明確的科學證據,最近北市醫中醫外科主治醫師吳建隆,透過許多醫學測量儀器,對利用針灸治療眩暈的患者,進行量化檢測,證明針灸確實對眩暈有效果。
吳建隆說,眩暈患者輕微的,閉上眼睛就可以止住,嚴重的好像坐在船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實際上患者就是常以頭暈目眩、站不穩或走路會有跌倒的感覺為主訴來就診。
傳統中醫針刺眩暈常用的穴位有百會、神門、耳門、內關、合谷、足三里、腎俞、關元、風池等穴位,每周針刺二次,每次留針二十分鐘。或用耳心點、耳神門點、耳腎點、內耳點等穴,進行耳穴埋針,每次留針一周,來改善眩暈病症。
吳建隆利用平衡感應儀器,將讓患者針刺前、後各蒙眼做一次平衡感測量,了解針刺對眩暈患者平衡控制的影響,三十幾位患者測量結果發現,除主觀的感覺改善外,客觀的重心晃動參數也有改善,可見傳統中醫的針刺,對內耳性眩暈療效是正面。
他指出,現代醫學將眩暈分為中樞性及周邊性兩大類,其中梅尼耳氏症及內耳前庭性眩暈屬周邊性,常伴隨感覺及運動方面異常。常用姿勢性眼震測試、耳朵迷路功能測試、眼震圖測試及應用重心變化的姿勢圖,來判斷是否為眩暈患者。
吳建隆指出,現代醫學多著重在疾病大致相同處,傳統中醫則在疾病前提下,再加重個人體質的差異來治療各類疾病;眩暈症在中醫常見證型有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濕中阻等。
除了針灸,使用中醫藥膳,因不同的證型而有差異,他建議,眩暈患者勿吃過度冰冷及燥熱油膩食物,宜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