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昨天加入「全球食物銀行網絡」,成為第二十四個會員國。外交部常務次長史亞平表示,這是台灣第一個受到國際食物銀行認可的非營利組織;協會秘書長陳堅智說,希望建立全球資源、經驗共享的網絡,並有統一的資訊系統,能在救災時有效分配物資,並為未來全球將面臨的糧荒作準備。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研究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相當一年損失十三億噸,且富有國家的食物浪費量,相當於貧窮國家的年淨生產值;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每年也浪費約二百七十五噸食物,但僅是今年上半年度的低收入戶數量,就有三十一萬六千八百六十九人。兒盟調查也指出,百分之十四的弱勢兒不一定天天都有晚餐吃。
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總裁兼執行長克雷恩昨天出席「台灣全民食物銀行與全球食物銀行結盟典禮」,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成為「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第二十四個會員。克雷恩表示,全球糧食產量其實足夠提供每個人食用,因此,如何不浪費食物,並分配到有需求者手中,是食物銀行的宗旨。
目前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的會員國中,亞洲已有香港、印度、日本和菲律賓。
各國對「食物銀行」做法不同,美國鼓勵民眾將過期食物放置郵箱旁,讓專門組織收集分配;台灣食物銀行組織則跟大賣場協調收集即期食物,未來可作更多經驗交流,共同改善全球糧食資源整合及分配問題,並減少食物浪費。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祕書長陳堅智表示,食物銀行的概念已在十年前引進台灣,但缺乏統一的行政中心,因此,協會計畫在各縣市設食物發放點,並有七個行政中心,加入全球組織後,不僅能獲更多資源,還能逐步建立、整合資訊系統。
總統府國策顧問馮燕認為,此舉能接軌國際社會議題,減少將過剩食物當作廢棄物處理所產生的汙染。
協會現已在台中成立食體食物銀行,在企業贊助與簽約下,固定發放物資給在地非營利組織推薦的二千戶弱勢家庭,由於回響熱烈,受到關注,才受邀加入會員。
協會鼓勵企業或個人捐助保存期限仍剩三個月以上的食物,強調捐食物比捐錢更符合不浪費的目的。捐物資電洽:(○二)二七八四九五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