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力量大】 學會抱怨技巧 有益身心

蓋.溫奇 |2012.10.01
2639觀看次
字級

丹尼斯是個聰明的年輕人,二十五歲從新英格蘭搬來紐約市念法學院。開學前幾周來找我治療,以因應他從小鎮搬來大都市所面臨的挑戰和調適。

丹尼斯開學的最初幾天過得很慘。首先,助學金出了問題、室友喜歡在半夜看血腥暴力及恐怖電影,他連一個小時都看不下去。去書店發現銀行給的信用卡消費額度太低,害他無法用信用卡購買所有的書。更慘的是,他兩周前訂購的筆記型電腦還沒到。

當天下午他來找我看診時,垂頭喪氣,先是哭了起來,接著告訴我,他應付不了法學院的壓力,決定回新英格蘭。這時的丹尼斯已充滿無力感,他覺得自己連最小的抱怨都無法解決。隔周就離開紐約了。

丹尼斯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抱怨導向的習得無助(心理學名詞)所潛藏的危險,那種感覺容易波及其他的情況。丹尼斯因一開始無法解決普通的抱怨,而產生習得無助,最後那種感覺延伸變成無力感和無效感,促成他衝動地做了草率決定。

人生都會碰到障礙,悲觀者通常會覺得「這種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我真衰」、「真是禍不單行」,把問題歸因於看似無法掌控的變數上,陷於無助。樂觀者通常覺得挫敗是可處理的、暫時的或偶然的。

這也是《抱怨力量大》想傳達的主要訊息之一:抱怨是可以解決的,採取行動總是好過逆來順受,尤其在經常遇到抱怨的時候,更是如此。為了有效抱怨,我們須先改變歸因的邏輯,亦即我們對過去失敗的認知。如果過去抱怨無效,不是因沒能力有效抱怨,而是缺乏技巧和專業。

學習有效抱怨的技巧,應先從小型或簡單的抱怨做起,讓我們建立信心和力量,證明我們的確有能力成功。有了成功的經驗,之後申訴更棘手或複雜的抱怨時,會比較樂觀自信。從心理觀點來看,只要一次重拾掌控權的經驗,就能帶來正面影響,使我們相信自己並非束手無策。

當我們對摯愛的人、同事、室友或朋友抱怨時,可以要求重新討論,或是重新解決以前處理不好的議題。學會有效的抱怨技巧,把心念從悲觀轉為樂觀,不僅可以避免無助或憂鬱感,也有益身心。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抱怨力量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