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參加倫敦奧運開幕,接受訪問時,批評倫敦奧運準備工作「倉促」,還說「很難了解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番有辱英國之嫌的談話,使英國對羅姆尼大為厭惡,也使他的形象受損。
英國卡麥隆會見羅姆尼前,先回應說:「對英國來說,目前是經濟困難期,但看看我們在這樣困難時期取得的成就。我認為我們將讓全世界看到,我們舉國一心,而且極其擅長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民眾。」
卡麥隆的話有媒體解讀為「反唇相譏」,因為他用了「極其擅長」四字,雖然不無此意,但他口吻平和,用較多的話說明英國的努力,算是成功的回應,不失大國之風。
三國時東吳有一大臣張昭,才華洋溢,甚受同儕推崇;丞相逝世後,群臣推舉張昭繼任,但吳王最終選擇顧雍,群臣均感不解。顧雍平常不苟言語,自任丞相後,凡未經仔細考慮之事絕不輕言,凡未經實施的,絕不告訴無關之人,吳王就是知道顧雍的為人,才會拔擢為丞相。
顧雍受重用不是偶然。相反的,高談闊論、逢迎炫耀自己的人,就算才能、學識豐富,也不適合掌理重要職務。「以史為鏡足以知興替,以人為鏡足以明得失。」古今中外,孚眾望的政治人物無不謹言慎行。羅姆尼說錯話不止一次,使他的民調數字下滑,幕僚已建議他更謹言慎行。
星雲大師提倡說好話,道理淺顯而意深,俗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人皆知,卻不易做到。原因是很多人「心直口快」,對一件事情的思考與判斷,沒有在心裡多琢磨,沒有同理心的衡量,當然就「禍從口出」了。
說好話不表示只說「好聽」、「逢迎」的話,而是為了修口,包括「四不」,即不要妄語、不可兩舌、不說綺語、不能惡口;「四要」,要說慈悲的話、明理的話、智慧的話、真實的話。要言之,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是為說好話,也就是口行善。
倫敦奧運籌備也許不盡如人意,但開幕後,各國紛紛稱讚很有特色,井然有序,雖無北京奧運的大氣派,但小而美更見精緻。由此可知「心直口快」的缺失。
近年心理學強調以「正面思考」代替「負面思考」。正面思考者看到別人的優點而稱讚,是真語、實語,不是逢迎。負面思考者盡看到別人缺點而處處挑剔,總是「惡口」對人,雖是好意,反而使人際關係變差。
正面思考者即使批評別人的缺失,說出來的也必是慈悲的話、明理的話、智慧的話,能安慰別人,能剖析道理,能給人具體建議。正面思考者不會口不擇言,一句話帶給他人的感受,不同於負面思考者。
每句話都可以有不同說法,我們對他人所說的話是為對方好,但語氣、措辭可能讓人難以接受。這不是錯誤,可以有更適切處理方法,怎樣把話說得婉轉,說到人的心坎裡,這就需要經驗的學習累積。
因此,「說話技巧」相當重要,隻字片語皆須用心體會。而所謂技巧也不是「妄語」、「兩舌」、「綺語」,而是發自內心的、正面思考的結果,是以「存好心」為出發點的、與人為善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