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惠宇
資深媒體人非報系
近幾個月,東亞的局勢風雲緊急,釣魚台、南海和獨島的主權之爭愈發激烈,中、美、日、韓、越等國之間的關係,像是繃緊的弦,隨時都有驚心動魄的意外。
台灣,原本也應是這場棋局中挽袖下棋者之一,但「一個中國」國際局勢的形格勢禁,讓台灣一直無法或不願擠進這個領土之爭的棋局,成為一個正式player,但今年七月以來,這樣的情況開始有了改變。
七月份,東協區域論壇和外長會議在金邊召開,因為南海水域爭議,會場上越南和菲律賓拉著美國暗槓中國大陸,會議最後不歡而散,倡議多時的「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終究還是毫無交集。台灣,在這時發聲了,台北外交部發言人說:「南海各方行為準則」從未邀請對南沙群島亦有主權聲索權的台灣政府參與,台灣不會承認這一行為準則。
八月初,日本東京都和野田政府購買釣魚台列島計畫快馬加鞭,馬英九總統提出了「東海和平倡議」,主張「制訂東海行為準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海域利益可共享,但領土一寸都不能讓。對此,海峽對岸政府未吭聲,民間卻有了兩岸可聯合保釣的聲音。
接著,台灣海巡署在駐守的南沙太平島上展開不尋常的實彈演習,國安會秘書長和立法委員都破例先後登上太平島巡視演習,緊接著,馬英九總統宣布要首次搭機登上基隆外海距釣魚台一百四十公里的彭佳嶼,遙望爭議中的釣島。大陸官媒對上面這兩項舉動都有正面評價。
彭佳嶼之行,島內民眾對馬雖有「阿Q」之譏,對岸網友卻以馬之行動譏諷北京只會透過口頭嚴正交涉,「就知道耍嘴皮子」,馬至少用行動宣示主權,還比較「給力」。
近日大國外交動作不斷,希拉蕊急飛北京面見胡錦濤。島內民意希望馬英九硬起來、用更具體行動護島,應該親臨南沙和釣島,至少應搭船在兩島附近做宣示主權的繞行,讓國際媒體投注在台灣動作上。
的確,東亞島嶼之爭,給台灣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
機會是:兩岸如願合作,有共同維護領土主權的可能。挑戰是:合作宣示了南沙和釣島主權,台灣本身的主權何去何從?
機會是:兩岸可討論共同開發東海和南海資源。挑戰是:美國和日本會怎樣反應?馬總統口口聲聲說:眼前是兩岸六十年來關係最好的年代,也說:此刻是四十年來台日關係最好的階段。而得罪美國,從來不是台灣任何政黨所敢冒的外交風險。
台灣外交部說:不承認台灣缺席而制訂的「行為準則」,是否暗示台灣可以任意擴大在南沙太平島上的駐軍和火力?這些事,不與華府商量,有可能逕自決定嗎?
最後,北京當權者是否願意在這些島嶼主權爭議上,讓台灣以「兩岸合作護土」名義在國際間出個鋒頭,恐怕還是一大問號。
馬英九最近的護島宣示主權行動,該保守還是應大膽,還真不是個立刻可以回答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