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教問題一言難盡
此刻的台灣,我最深的憂慮還不是經濟的衰退,而是教育的落後;更不是軍備的不足,而是人才的不足。祇要美國著名大學的校長來台,講述「培育全球人才」時,就會指出他們大學的外國學生在大學部都在百分之五以上,在研究所中占四分之一以上。這種國際化的程度真使我這個一輩子教書的人為台灣一些政治人物坐井觀天的心態緊張!
當全世界都稱讚美國高等教育,也都共同認為這是美國最具吸引力的「軟實力」時,前哈佛大學校長伯克(Derek Bok)在近著《大學教了沒?》中仍在批評:美國大學生在寫作、思考、數理推論、邏輯思維、外語訓練、人文素養等各方面表現均不如預期。
二十一世紀初的人類,正走向逐漸被剷平的世界;台灣卻出現了橫阻社會進步的五大落差:
知識落差:產生了貧富不均。
創新落差:產生了企業盛衰。
格局落差:產生了開放與保護。
人品落差:產生了君子與小人。
愛心落差:產生了大愛與貪婪。
「知識的落差」是一切落差的根源。一些浮面的觀察已使我坐立不安。很多國內的大學找不到優秀的師資;好多所大學也招不到好的學生;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很少去國外留學(不能與「遊學」混為一談);大學的經費嚴重不足;教授忙於寫論文,疏於教學;學生所學與社會所需嚴重脫節;教授待遇與學費完全缺乏彈性;大學校長的「民選」早已出現各種缺點;教育部的鬆綁太少太慢;各種問題不斷有方案討論,但沒有勇氣推動。
在當前各種學術領域中,與台灣企業成長最密切的一環,就是商學院的教學與研究是否已達國際水準。政大與台大的教授告訴我:「如果美國一流大學的管理教學為A,那麼台灣最高的水準是接近B。」另一位教授則認為:「如果美國是一百分,台灣是六十分。」當企業在全球化中競爭時,需要急起直追的就是管理知識的落差。
(二)有影響力的理念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出版物上,常出現三個引人注目的英文字:Ideas with Impact。正是年輕時受到「觀念」的衝擊以及對觀念傳播的嚮往,影響了我一輩子要擔任教職;然後又熱情地參與了出版。
幾年前參訪在劍橋的哈佛商學院出版公司,心中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把它們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譯成中文版,對台灣將是多麼有意義的貢獻!居然美夢成真,我們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取得了獨家授權,已經引進這本世界一流的管理雜誌超過了五年。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創立於一九二二年,今年剛好是九十周年。近一世紀來孕育出許多先進的管理觀念,對全球的管理實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特別著重於四大領域的探討:領導、創新、策略、管理。著名的學者和專家常常先在HBR發表原創性的文章,如杜拉克、波特、韓第、蓋瑞‧哈默爾、科特的著作。
台灣企業要與世界接軌,必先要與世界頂尖的管理學說、管理實務與管理績效接軌。透過HBR,台灣管理知識的落差才有可能縮短。我們要感謝九十歲的HBR與時俱進,以及帶給所有讀者重要的管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