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生卒年代不詳。
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因他醫術高超,因此人們當尊稱他為「扁鵲」,真名反被人遺忘了。司馬遷在《史記》中特別立傳紀念,是為中國第一個進入正史的醫生。
扁鵲奠定了中醫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漢書‧藝文志》載,扁鵲著有《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亦為扁鵲所著。
傳說扁鵲年輕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識了神仙長桑君,得到肉眼透視人體的神奇功能,被人認為是能「起死回生」的神醫,其後開始往各國行醫。
他首先到了虢國,正巧遇上太子猝死。扁鵲前往了解後,他認為太子只不過是患了熱氣病,只要看看他的下身是否溫暖、鼻孔是否有擴張,聽聽耳朵是否有聲響,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有生息。他救了虢國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醫術就不脛而走。
他又到了晉國,正巧碰到了卿相趙簡子因「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扁鵲按了脈,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們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果然過了兩天,趙簡子就醒過來了。
又有一次,他路過齊國,見到了國君齊桓侯。他看齊桓公氣色很差,斷定他有病,並再三勸之診治;但齊桓公諱疾忌醫,終失去醫治良機而病極。
後來,扁鵲到了秦國,由於太醫令李醯妒忌扁鵲的醫術,竟設計害死扁鵲。司馬遷非常痛惜:「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
千百年來,神醫扁鵲深為百姓所愛戴和崇敬,在他曾行醫過的地方,百姓為他建陵墓、立碑石、築廟宇、朝香火,宋仁宗也曾建「扁鵲廟」紀念,並尊扁鵲為醫神,封號「靈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