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雍正皇帝痛恨貪官,但他用的方法與朱元璋的「以殺止貪」截然不同。朱元璋用嚴刑峻法殺貪官,只做到了「不敢貪」,雍正則是用養廉政策,讓官員們「不會貪」,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明清兩代官員們的俸祿都不高,尤其是清朝初期,俸祿又比明朝再低一些。一品官員,院長級的大官,年薪180兩白銀、180斛米,平均每月15兩銀、15斛米;九品芝麻官一年則只有33.1兩銀,33.1斛米,每月俸祿不到3兩。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錢不夠用,那就想辦法搞花樣弄錢。
官員們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損耗」這一招。譬如說向百姓徵收錢糧時,因為要把銀子燒熔鑄成符合規格的銀子大小,在這過程中,會因火耗損失一些銀子,因此官員在徵收錢糧時,會多增加火耗的費用。
徵收一兩銀子,實際要付一兩二錢到一兩四錢不等的費用。這些附加的費用,就成為官員們的私房錢。
另一種損耗則是糧食的耗損,官員們以糧食被老鼠吃了或是被麻雀吃了為理由,而有了所謂的「雀耗」或「鼠耗」。但扮演大老鼠或是貪吃雀的,卻都是這些地方官員,他們常用的手法是把百姓繳交的糧食裝得滿到都尖出來,接著用腳大力一踢,踢出籮外的米就是「雀耗」、「鼠耗」,然後變成了銀子進入官員的口袋了。
此外還有些巧立明目的手續費、規費,拿得不亦樂乎。
雍正發現了這些問題,他規定銀兩的火耗費用,全部歸到中央管控,火耗的費用也降到一兩銀子徵收一到二錢,減少百姓負擔。
而這些火耗的銀兩,則用來當作地方建設與官員的養廉金。官員根據他的施政績效,而領有從幾百兩到幾千兩,甚至萬兩不等的養廉金,不用再搞偷偷摸摸死要錢的把戲,而能專心施政。
雍正這套辦法叫做「火耗歸公」,或稱為「耗羨歸公」,也曾經是大學指考的考題。
有人讚美雍正是「中國治貪第一帝」,因為他讓官員不想貪也不會貪。更使得雍正一朝博得「滿朝無官不清」的美名。
(相關內容在下午三點警廣FM104.9頻道《一點新樂園》節目同步播放,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