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菊阿嬤榮獲二○一二年麥格塞塞獎,對於遠赴菲律賓領獎,阿嬤非常淡定,她不怎麼在乎獎譽,讓她牽掛的是中元節「大日」沒做生意,不能多掙些錢,捐給需要的人,早日實現「千萬元,協助貧窮學生支付學費和健保費」的願望。
樹菊阿嬤曾因家境清貧,而經歷喪親之痛,卻因仁愛國小師生的愛心捐助,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顆「善」的種子。後來父親過世,更讓她體會到:「有一天兩手一攤走了,有錢也不能怎樣。」從此展開行善助人之路。
阿嬤看待錢是「夠用就好」、「錢,要給有需要的人,才有用」。當看到貧窮學生有繳學費的困難,樹菊阿嬤就主動發願幫忙他們,她這種樂善好施的習慣,和佛家所說「捨得」不謀而合。
佛經中更進一步說到:「樂善好施而捨得的人,大家都會樂於見到他、恭敬他,好名善譽也會流傳世界各處,未來亦將獲得更多善報,乃至得到真正的身心安樂。」
雖然阿嬤不懂這些,她只知道要幫助更多困苦的人,但我們相信這些佛經中的善果,還是會在樹菊阿嬤身上一一實現的。
反觀當今社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不僅藉由網路、電話乃至宗教作為詐財的手段,更有人利用職權之便,關說行賄詐財、貪汙中飽私囊。
隨著社會新聞的不斷報導,讓人們愈來愈習慣、麻痺於貪得無厭的社會風氣之際,樹菊阿嬤這種捨己利他、不求回報的善行,無疑讓沉溺在貪得無厭社會風氣的台灣人,呼吸到一口「捨得」的新鮮空氣。
雖然阿嬤一心助人,不認為這有甚麼,她覺得「大家都可以做,捨得與不捨得而已。」阿嬤「捨得」的不凡作為,不但為台灣上了最寶貴一課,更贏得國際讚譽,也讓世人見識到「積德不積財」的「捨得」好榜樣!
恩育(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