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房窗口的鳳凰花
佛光山上麻竹園旁,有一排鳳凰樹。鳳凰樹高過我住的五樓寮房,直往天上長。
入夏後,滿樹的鳳凰花,像紅色彩蝶般在枝葉間飛舞。隨著長夏逐漸消逝,鳳凰彩蝶一隻隻遠去,枝頭上只留今夏最後一朵鳳凰。那朵鳳凰,就在我的窗口。從我住進寮房那一刻,就與我對望。
這次回山,是為了參與《人間福報》雙園讀報教師營的活動。
早課思及父母恩
天沒亮,可敬的學員都早起參加早課。
農曆七月孝親月,早課唱誦《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大家驚訝於佛教對孝道的重視,竟有一部勸人孝親的經典。這二千五百年前的經典,敘述婦女子宮內胎兒的生長情形。經云: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第二月中,恰如凝酥……第三月中,猶如凝血……第四月中,稍作人形……第五月中,生有五胞……。何者為五?頭為一胞,兩肘兩膝……
太不可思議了!佛經,是科學的極致,大至宇宙生成、地球萬物、人體生理心理,都有詳盡分析和闡述。現代科學要解釋佛經,尚遙不可及。
早課,令人感動。父母恩,令人感動。佛陀的開示,讓世人知曉疼愛並孝養恩重如山的父母。
雲居樓中的麻雀
第一次來佛光山的人,對佛門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尤其是「過堂」。僧眾上齋堂進食,心存正念,不著不貪不浪費,是為過堂。過堂也是一種修行方式,每份餐點有兩碗、一盤和一雙筷子,擺放和取用有一定的位置和次序;席間不說話,想添飯加菜也有一定的規矩。
雲居樓可容納三千人同時過堂,在大眾念完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後,用齋在靜默無聲中進行著。過堂前的排班、敲魚梆、打雲板、用齋到結齋等過堂儀式,讓第一次經歷的人都有難以形容的感動。
回山三天,專心用餐,一心不亂,感覺幾乎入定。有兩隻麻雀在過堂時總會飛進雲居樓四處巡視,並發出啾啾鳴聲,似乎在監督用齋的人是否心無旁鶩地專心吃飯。
法輪堂內的認真身影
八月二十一日報到後,參觀佛陀紀念館。館長慈容法師說星雲大師非常重視教育,從早年創宜蘭慈愛幼稚園,到後來的均頭中小學、佛光、南華等遍布海內外四所大學,及去年落成的佛陀紀念館,都是佛光山重要教育資源。佛館更融合生命教育、藝術、建築與宗教文化於一爐。
晚間起學員齊聚佛麻竹園法輪堂進行研習,由慈惠法師講授「閱讀與教育」。第二天介紹《人間福報》各版特色及選材角度,這是成就《人間福報》兼具深度與廣度成為優質純淨報紙的要素;「讀報交流」和「教學分享」由學員分組討論,並分享各校讀報經驗與成果。最後由忝為講師的筆者,與學員分享「讀報與寫作──作文該怎麼教」。
每一位認真研習的身影,都叫人感動。
大師的溫馨開示
第二天晚間,星雲大師為學員們開示。大師說他沒上過學校,七十年前去南京棲霞山出家,才有書可讀。剛出家他看不懂經也不愛讀經,但經常讀香客丟掉的報紙;讀報令他震撼於世界之奇,開啟他學習與閱讀的動力,更養成後來每天看報的習慣。閱讀增長了他的知識,也開了他的智慧,使他讀懂佛經。
大師說太虛大師、虛雲大師和弘一大師都是他學習的偶像。他認為學生也該有崇敬的榜樣,如孔子、孟子,對學習會大有幫助。而《人間福報》是能讓三代同堂一起閱讀的優良讀物。
期許從清流到主流
學生讀《人間福報》,還有老師帶領讀報,真是幸福。
報紙可以讓學生了解時代趨勢,掌握社會脈動,認識人生萬象;《人間福報》是公認的「媒體清流」,更希望能晉升為「媒體主流」。
《人間福報》讀報教育,猶如筆者寮房窗口今夏最後一朵鳳凰般的珍貴,值得大家一起來珍愛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