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往大陸參加教育會議,與會的成員除了來自大陸地區,還有來自台灣、香港和澳門的團體。
主辦單位熱情接待,除了齊全的會議資料、該校出版的厚重刊物及光碟。還為每一位與會人員,準備了極具當地特色的泥硯作為贈品。
沉甸甸的硯台,圖案十分精美,但我觀察到一個特殊景象:領到贈品的人,未見欣喜之情,反而面露難色,特別是大陸地區以外的團體。
泥硯用錦盒裝著,約莫常見的B5紙張大小,用體重計秤了一下,竟重達二點四公斤。
參訪結束,回到車上,發現有人將資料袋送回接待處。
連續兩天的贈品已為大家帶來困擾。如果每一樣贈品都帶回去,行李箱鐵定超重,更何況這些東西用到的可能性很小。
我想起去年學校接待來自大陸、港和新加坡高中生,為盡地主之誼,用心為每位參訪的學生準備裝著資料和禮物的資料袋。
學生看到資料袋,沒有人急著打開,連續多天的參訪,每到一處都獲贈資料、紀念品。正體字出版的刊物、書籍,除了台灣本地的學校及香港,其他的中文地區,大概都不容易閱讀。這麼多的資料、贈品,對遠道而來的人的行李也是一大考驗與負荷吧!
很多資料、贈品最後被留在飯店,因為帶回去,不僅用不到,更徒然耗費飛機燃料。
這是一個交流頻繁的時代,愈來愈多的學校、機構有機會承辦國際交流、參訪活動。網時路代,很多資料可以放在網站上,提供與會人員瀏覽或下載。研習、參訪、交流是否有收穫,內容、品質是核心,至於贈送紀念品,是否有必要?期盼大家深思。
李向前(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