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砂里長俞明發表示,今年特地準備一艘法國軍船,讓亡者可以搭船回法國見家人。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書宏基隆報導】基隆大沙灣地區昨舉行「異國靈情‧菩提佛心—壬辰年中元祭踩街暨清法戰爭殉職軍人追思祈安活動」,當地居民裝扮成清兵,挑著法國麵包、紅酒、歐元紙錢等祭品,從社區踩街至清法戰爭紀念園區,祭拜七百名法國「好兄弟」,並首度邀請基督教牧師進行「和好禮」儀式,兩國代表相互懺悔並擁抱,為過去歷史的傷害表達和好。
燊籠中元祭十七日(農曆七月初一)起燈腳、開龕門,隨即展開一個月密集的祭典科儀活動。昨天在基隆大沙灣清法戰爭紀念園區舉行的普度暨追思活動,緬懷一八八四至一八八五年間因中法戰爭陣亡的法國將士,每到中元祭典,基隆大沙灣居民除祭祀本土好兄弟外,也不忘祭拜客死異鄉的「阿兜仔」。
昨天上午九時十五分,基隆大沙灣地區鐘鼓齊鳴,當地民眾巧心裝扮成清兵,沿途敲鑼打鼓並燃放鞭炮,隊伍後方為八名頭戴斗笠、身穿傳統農家服的婦女,肩挑牛角可頌、金幣巧克力等充滿異國風情的祭品,前往清法戰爭紀念園區進行祭祀與追思。
今年,追思祈安活動首度結合佛教與基督教儀式,首先由基隆市聯合禱告會神職人員帶領大眾唱誦〈法國公墓追思禮文〉,依序進行和好禮、悔罪禮、託付禮,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歐陽勵文、基督教浸信會榮光堂牧師施仁誠相互懺悔並擁抱;隨後由法師為陣亡官兵誦經祈福,隨後再帶領眾人上香、獻花,並沿著墓園灑淨,最後進行「化帛船」,祈祝法國兵將返鄉一帆風順。
歐陽勵文表示,法國公墓的存在是人類「化干戈為玉帛」很好的例子,台、法兩方排除歷史上的錯誤與歧見,共同營造和平並建立起深厚的友誼,而對於公墓的文物保存兩國亦具有高度共識,也證明人類的文化價值是沒有國界的,更感謝基隆市政府對公墓遺址維護的用心,讓客死異鄉的法國官兵英靈能得到慰藉。
基隆市文化局表示,在各姓宗親會、文化局及當地正砂、港通里等共同推動下,每年中元祭期間都由輪值主普的宗親會在法國公墓舉辦普度法會,祭拜清法戰爭期間陣亡的法國官兵,代表對先人的崇敬與追思不分國界;這項活動目前正研議訂出相關科儀、程序,持續發揚慈悲、和平的精神,更凸顯燊籠中元祭的國際化面向。
祭典儀式中各界代表雲集,包括基隆各姓氏宗親會、文化局代表以及各界仕紳均出席參加,並由基隆副市長柯水源擔任主祭官,輪值主普陳胡姚姓宗親會理事長陳茂基等人則擔任與祭官,共同為七百名長眠在此的法國官兵頌經祈福,展現出普度習俗平等、慈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