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金洌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建立首創的轉殖基因斑馬魚致癌模式,證實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共同表現時,會透過轉型生長因子(TGF-β1)的活化,誘發肝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肝臟學》。
吳金洌表示,肝內膽道癌是常見的惡性肝腫瘤,屬肝臟內膽管癌變,早期難察覺,目前只能手術切除治療,但術後五年平均存活率低於百分之三。找到這個致癌元兇後,今後只要找到可抑制轉型生長因子的小分子藥物或蛋白質藥物,就可用來治療肝內膽道癌,解決長期以來肝內膽道癌無藥可醫的窘境。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楊培銘表示,肝癌可分為三類,百分之八十屬肝細胞癌、百分之五到六屬膽管細胞癌、百分之十屬於轉移性肝癌。前兩類屬原發性肝癌。
楊培銘指出,膽道癌可分為「肝內膽管細胞癌」與「肝外膽道癌」,B型肝炎與C型肝炎與肝癌發生有直接相關,然而這兩種如何發生至今仍未定論,也難以治療。他說,「肝內膽管細胞癌」若發生在肝臟中央位置則會影響黃疸汁排出,阻塞在肝臟內引起黃疸,不容易治療。若在肝臟周邊的肝內膽管細胞癌則建議開刀切除。在五公分以下腫瘤經由醫師判斷也可考量電燒治療。
楊培銘指出,膽管細胞癌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致病原因至今仍無定論,可怕之處在於是比肝細胞癌還嚴重,屬於非常「惡性的」且「轉移快」,治療效果有限,預後也不好,不過仍可由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