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桐城的張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時,與鄰居發生爭執,彼此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讓,官司打到縣衙裡。張家總管連忙送信給張廷玉,盼望他給縣令寫信通融。張廷玉見家書後,復詩一首寄回:「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總管接信後,深深領會張廷玉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見張家退讓三尺,也隨即後退三尺,兩家不僅化解爭訟,還為行人留下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方便了鄰里鄉親,傳為美談。
另外,A的曾祖父是位好木匠,他晚年傳承徒弟技術時,有句口頭禪是:「注意了,留一條縫隙。」木工講究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一般裝修房子,常常出現木地板開裂,或擠壓拱起的現象。高明的木工師傅則懂得恰到好處地留一條縫隙,給組合材料留足吻合空間,便可避免出現問題。
其實,做人處世,類似木匠的工藝原理,講究「留一條縫隙」與「禮讓」,親友往來時,可消弭許多紛爭。
假若事事工於算計,利益當頭,互不相讓,人際關係豈能不緊張、不裂變?諺語說:「量大福大」,以寬大胸懷,禮讓對方,人生道路便能愈走愈廣,這是自利利他的相處之道,更是真正的雙贏。(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