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七年贏得環法自由車賽冠軍的蘭斯‧阿姆斯壯,是舉世知名的自由車賽職業選手,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抗癌英雄。一九九六年十月,那年二十五歲的阿姆斯壯被診斷罹患睪丸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和肺部。接受右睪丸及腦部轉移切除手術和無數次的化學治療後,阿姆斯壯以無比毅力重返競技場,並自一九九九年開始於環法自由車賽七連冠,創下該賽事的歷史紀錄。
阿姆斯壯當時接受標準化學治療處方BEP(bleomycin,etoposide和cisplatin),主治醫師考量bleomycin可能造成的慢性毒性會損及阿姆斯壯肺部的機能,影響他往後賽場上的表現,選用對肺部影響較小的ifosfamide取代bleomycin;並為他進行化學治療前冷凍保存精子,讓他後來順利生下一位男孩及一對雙胞胎女兒,而他竟也倖免於化學治療對生殖功能的傷害,在治療結束多年後,與現任女友自然受孕又生了兩個孩子。
阿姆斯壯罹癌後的生命力和勇氣,感動、激勵無數癌症病人,他陸續成立蘭斯‧阿姆斯壯基金會及LiveStrong非營利組織,致力協助癌症研究、癌症防治及支援癌症體驗者,幫助他們及家屬渡過罹癌後的人生低潮、危機。
支持性治療的進步,化解很多癌症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毒性,況且絕大部分的急性副作用都是暫時的現象,人類自身有療癒、康復的力量,不要為尚未發生的急性副作用煩惱、裹足不前。
在選擇、決定治療前,除了對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短期間會發生的急性副作用、毒性和風險有所了解外,也要知曉可能衍生的長期後遺症和晚期的副作用,在治療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的身體狀況和生活品質將會是如何。
有不少癌症體驗者身體已經沒有癌症,但仍然要面對癌症及其治療所帶來長期或晚期的副作用。
如果治療的方式可以有所選擇,以上所提,在做出決定前都要列入考慮的要項,如同阿姆斯壯的例子,醫師的治療計畫為其納入職業生涯、生育後代的考量,為病人顧及治療對生活、職業的影響,才讓世人有機會見證自由車賽場上的抗癌英雄。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