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台灣木陶枋創辦人何志隆醉心燒窯製作,作品不必上釉,靠著柴火的自然落灰釉呈現變化,讓兩岸陶藝界人士稱奇。
五十三歲的何志隆,二十多年前到苗栗縣三義鄉參觀陶窯工廠,深感興趣,因而投入陶窯製作。
一般陶窯製作採用瓦斯或電力燒製,俗稱瓦斯窯、電窯,過程必須在坏體上釉,才能燒成均勻的作品。坏體進窯到完成要三天兩夜,溫度在攝氏一千一百五十至一千兩百度間。
何志隆七年前體認中國大陸宜興壺等陶窯早具名氣,台灣製陶業必須有變化,才能闖出一片天。他捨棄瓦斯窯和電窯,改用最天然的木柴燒製。木柴難找,他決定在漂流木多的台東落腳;由於沒有柴燒經驗,剛開始吃足苦頭。
何志隆表示,柴燒利用煙道原理,讓前後窯的氣流保持暢通,不斷加入木柴燃燒,還要講究柴火。他經多次試驗才成功,花了超過六天六夜,期間爐火不能滅,工作人員必須輪流上陣。完成的作品不必上釉,色澤變化萬千,令人驚艷。
何志隆研究發現,燃燒灰燼隨氣流飄散,當溫度達攝氏一千兩百度,木灰完全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坏中的鐵變成自然落灰釉,形成「火痕」,讓作品色澤溫潤多變。他到大陸北京、江西參展獲好評,今年底還要到上海參展,讓大陸陶藝界看到另類台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