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大同市,有一座九百七十多年歷史的遼代古剎——華嚴寺。寺院占地面積為六萬多平方公尺,院內「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均為為遼代所建。薄伽教藏殿為藏經樓。
華嚴寺占地遼闊,殿宇巍峨,建築精美。外族的統治,雖帶來文化上的衝擊,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總是包容得讓其魅力永久流傳。
遼、金歷代皇帝崇尚佛教,在大同興建多座規模宏大的佛寺,有善化寺、觀音堂、應縣木塔等,其中華嚴寺是遼金時期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
西元一一二二年,華嚴寺部分建築毀於戰火,明朝時曾大肆重修,明中葉以後分上下華嚴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又遭摧殘,經多次修繕,才有今日規模。現代又經中共撥款修整,兩寺合一。
寺內保存有諸多珍貴的文物,薄伽教藏殿內的天宮樓閣被放大了安置於廣場上,樓閣建築風格特殊,周邊廣場格局大,讓華嚴寺更加顯得氣勢磅礡。加上寺外熱鬧的商店步行街,都吸引參觀人潮。
華嚴寺莊嚴肅穆,其佛殿建築和佛像、壁畫等均顯現出古剎風格,雖經重修,但風華不減。佛殿屋頂的琉璃鴟吻,經千年風沙,仍然光澤耀目,完好如初。
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為寺院主要建築,來寺參觀一定要抬頭觀賞其壁畫和藻井;對寺內佛像,除了禮敬,更應仔細觀察其造型、色彩與一般佛像的差別,這樣對遼代的佛教藝術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大雄寶殿的兩扇方門上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等富含禪味的字樣。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一五五九平方公尺,是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內主祀五方佛,佛壇兩側各十尊護法諸天。佛殿四壁有清代繪製的巨幅壁畫,色彩鮮麗輝煌。天花板繪作有龍鳳、花卉、梵文等。
綜觀大雄寶殿,地基是遼代的、建築風格為金代、塑像是明代、壁畫為清代的,可說是融合了各朝代的風華,才有今天的美輪美奐。
薄伽教藏殿為藏經殿,設有博物館,殿內面寬五間,進深四間,為單簷九脊歇山頂。殿內為木構的重樓式雕木藏經閣,尤其天宮樓閣,雕工彩繪精巧細緻,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
殿內保存三十一尊珍貴遼代塑像。其中合掌露齒菩薩塑像和普賢菩薩像最具藝術價值。菩薩的臉部表情細膩,體態飄逸,婉轉動人。
經過中共的最後一次重修,華嚴寺更融進了現代的技藝,許多精雕佛像和壁畫,雖是現代完成,但亦是彌足珍貴的藝術珍品。尤其按遼金建築手法建造,近期才完成並開放的木塔,及塔下一百噸純銅建造的千佛地宮,和塔內供奉的木雕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交腳菩薩像等,均值得細細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