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美杏
陳媽媽最近有點憂鬱,憂鬱的源頭除了飽受更年期失眠困擾,絕大因素是為了孩子。
有一天,學校老師打電話來,說了件有點「恐怖」的事:「陳太太,有件事一定要讓妳知道,妳們家阿明不曉得被誰影響了?竟然在學校跟同學炫耀說,『我根本不用念書,反正我爸媽以後會養我,我家財產都是我的。』我懷疑這是他成績一落千丈的主因。」
陳媽媽有點慌。難怪升國中以來,怎麼要求阿明讀書都沒輒,基測前被媽媽嘮叨了幾句,某日貌似下了決心,要求媽媽讓他參加考前衝刺,陳媽媽動了心,以為有救,花了幾萬元讓他補習,結果成績揭曉,她聽到阿明跟朋友通電話:「完了,完了,簡直是一場悲劇。」她氣得不跟兒子講話,明知錢白花,卻有點不甘心,又被兒子耍弄了。
陳媽媽憂鬱的不是孩子考不好,而是那不知哪來的偏差觀念。她早知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三番兩次詢問兒子有什麼興趣,餐飲也好,汽修也行,甚至想早早走出學校賺錢她也不反對。結果兒子對她愛理不理,「就是只會混吃等死啦!」陳媽媽發怒了。母子冷戰已近月,媽媽等著看兒子的表現,兒子打著「不會有爸媽不讓小孩升學的啦,混完私立高中再說。」的如意算盤。
偏差的價值觀何來?最近出版的《家是第一所學校──獅爸教育法》(時報出版),作者夏禾自稱獅爸,他認為父母的作用,就是發掘和引導。在教育女兒的部分,他和妻子訂出三個原則:興趣、學習、生活。在興趣上,女兒喜歡就可以,絕不強加;在學習上,從不額外要求,對成績沒有標準;在生活上,培養女兒樂觀的性格,其他都是次要。他尤其要求的是讓孩子養成社會性的優秀品格,例如尊老愛幼、排隊、不說髒話、良好的餐桌禮儀等。
家庭教育見微知著,那看不見深度的偏差價值觀,很可能在生活裡一點一滴融進了骨子裡,若不能把持住心中的尺,稍不小心,全家人都會「出軌」。
學校老師的那一通電話提醒了陳媽媽:太容易滿足孩子的物欲,是否空虛了他的心靈?老師建議陳媽媽:「阿明沒有吃過苦,需要多加磨練,如果父母可以狠下心的話,讓孩子嘗嘗『失敗的滋味』,體會沒學校念的失落感,不急著送茫然沒有目標的孩子升高中。」老師這番話在陳媽媽心中琢磨著。
父母心疼孩子受苦是天性,但父母心中必須謹守一把尺。那把尺是什麼?極限到哪裡?每人不盡相同,每家自有規矩。小學課本裡,那個打敗拿破崙的英國名將納爾遜將軍,無論多大風雪都堅持上學。當孩子把颱風假、暴雨假視為理所當然,當家長也隨「風雨」起舞時,納爾遜將軍便是我學習的一把尺。
老公念五專時必須送報賺學費,連續五年除了大年初一、初二不送報外,無論颳風下雨,從不請假。民國七十四年六三水災發生時,景美一帶水淹及膝,儘管家人勸他休息,他仍堅持要把景華社區裡的十份報紙送到訂戶手上,要不是後來眼看鐵馬輪胎全淹,裝報紙的報袋也半淹了,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幾戶。
回到家,他才知道那一天的景美,歷經這邊淹大水,另一邊大氣爆的險象,想到同一天裡,有人比自己更慘,他大呼幸運。五專畢業,他是班上少數幾個拿到全勤獎的學生。這是他自己謹守的一把尺。
陳媽媽的憂鬱短期間應該難以根治,她也許得學習操控風箏線,等待貪玩迷路的風箏歸來,也許得思考如何幫孩子找出屬於自己的那把尺。
(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