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尊重多元多層內涵的生命

陳怡安 |2012.08.02
1104觀看次
字級

上世紀有位猶太籍的大學者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一八七八~一九六五)寫了一本一百五十來頁的書叫《我與您》(I and Thou),書雖不厚,但既廣且深的影響力,難以衡量。他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宗教家,其學問的精華毋寧就在揭示「人與人之間」(《Between Man and Man》是另一本經典之作)最最需要覺醒與回歸的便是「我與您」的尊重關係。此書在我心海裡激盪了四十年,每當我見識到人與人間的衝突、糾紛、仇恨、隔絕,此書的靈魂瞬間閃耀在我的意識裡。

一九六九年六月,布伯的哲嗣Rafael專程拜訪實存主義名哲學家考夫曼教授(Walter Kaufmann),誠懇地請託教授重新翻譯《Ich und Du》(I and Thou的德文原文),蓋因原譯有兩百多處與原意不貼切的落差。考氏當然深讀過此書,也寫過書評。經此一邀,竟脫口而說此書幾乎是不可翻譯的。教授如此的回應,正道出對生命的尊重和尊敬,因生命是個大玄秘,有誰能誇口說出:我可以全然了解一個人呢?人與人之間永遠只在相互尊重的對話「過程中」揭開另一層認識和理解。

儘管我們經常使用「人與人之間」的概念,但實際存在我們心靈深處的重心,絕大部分是偏向「我」,而忽略了「你」。不自覺中,組織中的領導人,會認為自己比他人更重要,如老闆之對待員工、如老師之對待學生…,簡言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掉入角色扮演關係而少自覺回返以人(person)為重心的生命對待。

布伯鏗鏘地用《我與您》(I and Thou)提醒世人,我們經常把我與你的這個你,當作「它」(it),當作沒生命的「物」去對待,所以雖稱呼你,其實是把你當工具去用、去操縱。如會讀書的孩子受到父母親較大較多的鼓勵,而較不會拿好「成績」的則被忽略、被責罵。公司KPI指數高的,較被重視,而較不用心於扶持、鼓勵低指數的同仁們。利得取向的社會,易於把人當工具,而遺忘了「人不只是工具而已」。

德哲康德(一七二四~一八○四)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開宗明義篇中提示世人「對於人,你不能僅把他當工具而已,也要把他當目的。」人自然要做個有用的人,那是人本有功用性的一面,但更深更廣、更不可操縱的一面,是他的人生目的。

考夫曼教授在盛意難卻的情況下,在重譯英文《我與您》一書出版前,寫了一篇真理見證性的前言,點化了對生命尊重的大義,他說:「人和世界是多元多層的,於是他的態度也是多元多層的,然而多元多層使人驚懼,因為不簡不易,人常忘記生命本開放無數可能給他。人較喜好被告知只有兩個世界,只有兩條路可選,這使人覺得舒適,因好是整齊。二個選項中,一個是普通的,另一個則是被視為高明的,那些提供兩個選項的人,點明那高明的,將被稱為先知或名師,因他替人減去混淆和選擇的麻煩…。但真理是複雜的,也是令人驚懼的,真理的味道需要具備有品味的人才嘗得出的,但有品味的人不多。」

任何與生命有關的問題,沒有不複雜的,解決問題之先,要有接納本是盤根錯節的相關癥結,而後有解決的端倪閃現。利得取向的現代人,常缺全觀性的耐心,所以決策草率多變而問題依然。要真正體驗孔明的智慧,開誠心布公道,得集思廣益之效,恐怕要自問我真能否尊重生命,接納多元多層的個別生命景觀?最起碼的態度則是在每一對話的際遇中,在我的心中存了個「您」,而不是鄙視或折扣的「你」或貶值到只能利用的「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