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運動員和虔誠的宗教信徒一樣,都要經過嚴格的修鍊,才能夠超越自己平時的狀態,而禪修、冥想有助於運動員身心合一,在比賽中創造佳績。」體育學者派特希‧尼爾強調,「追求完美的運動員,為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堅強信念,推動的力量,才會使運動員有如神助,超越自己身體的極限。」
運動和宗教有許多共通之處,運動員和修行者透過磨鍊自己,實現精神和肉體的雙重飛躍。體育精神也是一種信仰,古希臘人在奧林匹斯山上早就展現了這種信仰的力量。
「心靈場域(巔峰體驗)是體育競技的終極祕密。」米切爾‧諾瓦卡在《運動的快樂》一書中指出,運動員若想激發潛能、超越身體的極限,必須要達到內在與外部世界水乳交融,這種感覺和佛教說的「入定」相似。
有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將人的性格分為四個層面,對運動員而言,前三個層面是「注意力、內心感受、脫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運動場上競爭激烈,運動員排名忽上忽下,很多教練深知,沒有一個情緒激動或憂心忡忡的運動員能夠創造奇蹟,因此會教導子弟兵不要把成敗放在心上,以平常心對待比賽。就如同古印度《薄伽梵歌》說道:「言行一如既往,不計得失,方能超凡脫俗。」
運動員的第四個層面是「自我超越」。為了幫助運動員身心合一,全身心投入比賽,在比賽前,教練會透過禪修、冥想等方式,讓運動員調整呼吸、放鬆緊張情緒,幫助他們有助於身心合一,在比賽中創造佳績。`
為什麼運動員和宗教信徒可以長時間忍受痛苦?新約《聖經》說:「請把承受痛苦當作一種享受,你的一生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是為了測試你的信念,堅韌在痛苦中萌芽。」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運動員和修道士的信念,會如此堅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