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雙飛鳥,作室高樹巔;
我欲勸此鳥,遷居南窗前。
鳥說遷不得,近人心未安;
若遷窗前住,為恐人摧殘。
我聞此鳥語,羞慚不可言:
誓從今日後,普結眾生緣。
────智顗補題
〈綢繆牖戶〉,是豐子愷先生取材自《詩經》的一幅畫作。
綢繆,常被人們用於「未雨綢繆」這句成語。《詩經》有一首歌謠〈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意思是說有一種叫鴟鴞的鳥,為了確保辛苦築好的巢,能更加堅固,在天還沒有下雨之前,就會去尋找桑樹,剝除桑根皮,刁回來修補窩巢,以免風雨來襲時,將鳥巢吹壞了。這即是「未雨綢繆」這句成語的出處,用來比喻凡事先預作準備,以防患未然。「牖戶」的「牖」是屋子側面的窗,「戶」則是門。
子愷先生在這幅畫中,所題的詩,內容為人與鳥之間的對話,意思淺顯,孩童都能讀懂。子愷先生以鳥語,告知世人,生物為了存活,逃離人類的摧殘,必須機警地保護自己,以免遭到人類的荼毒。
畫中遠方是幾幢房舍,住著幾戶人家。近景中最醒目的是一棵高大的松樹,「翩翩雙飛鳥,作室高樹巔」,松樹高層樹冠上,住著一對恩愛的鳥夫婦。
有一對母女,發現高枝上的鳥巢,有鳥翩翩然地飛來飛去,好奇地在樹下指指點點。母女倆希望小鳥可以遷居跟他們作伴,因此「我欲勸此鳥,遷居南窗前。」
小鳥雖然感受到這對母女的善意邀請,但是「鳥說遷不得,近人心未安。」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們心中有著重重疑慮,一想到人類的殘忍,為了娛樂常常沒事就拿彈弓打鳥,或用箭射鳥,讓鳥族們膽顫心驚;「若遷窗前住,為恐人摧殘」,小鳥可不想冒這個險;「我聞此鳥語,羞慚不可言」,人們聽到小鳥之言,真是羞慚得無地自容。
堂堂萬物之靈的人類,沒能好好愛惜其他動物,已經很不應該,還成為殺害動物的兇手,令動物們退避三舍。「誓從今日後,普結眾生緣。」有慈悲心的人們,因為小鳥的一席話,而改變觀念,從今後廣結善緣,不再隨意傷生。
這幅圖畫所述說的故事,雖然是一對有智慧的小鳥,懂得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但也可以作為人類的借鏡,讓人們以動物為師,學習小鳥的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