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黑暗中 為人們點燈 下

顏崑陽 |2012.07.31
1094觀看次
字級

梅遜先生談文學,原本就不願把它寫成學院式、一般讀者看不懂的「文學理論」。他站在文學創作者的立場,深切體驗到「文學創作沒有一定的文法理論」;因此,他不認為那些缺乏個人創作體驗而只是堆砌著抽象概念的「文法理論」,對文學創作能有什麼直接的幫助。這的確是出於深切創作體驗的慧見。中國古代的大文學家都明白,「法」有死、活。獨創性的作品必出於「活法」;「活法」全無格套化的理論可循,端看「如何」表現其創意而隨機變化。至於「死法」則都是格套化的理論,寫作就如依樣畫葫蘆,終究「死在法下」。因此,梅遜先生談文學,希望一般人都讀得懂,以啟發他們,能善體「活法」,寫出創意的作品;至少,做個能欣賞作品的優質讀者吧!

梅遜先生做到了,這一本「談文學」的書很容易讀懂,的確沒有學院式「文學理論」那麼艱澀。我創作文學,也研究文學;文學理論是我的專業,在大學中文系教過一般性的「文學概論」及專題性的「文學理論」課程。我所讀過這方面的著作非常多。對於當今文學科系的學生而言,這些著作的確將根源於人情、貼切於生活的「文學」,說得太抽象、太深奧、太遙不可及,缺乏切實的生命存在及創作的體驗,讓人覺得「文學」難以感知、不可親近。

我曾經想過,寫一本「談文學」的書,讓那些剛踏進文學世界的人們都讀得懂,並因而喜歡親近文學。我還在想著,梅遜先生卻已經寫出來了。

容易讀懂,不表示內容淺陋。「內容」是寫什麼,「形式」是怎麼寫。容易讀懂,也可以是因為作者使用很淺白的語言形式,卻表達了很深刻的主題內容;這就是所謂「深入淺出」。想要寫一本讓剛踏進文學世界的人們都讀得懂的書,「深入淺出」是不二法門。

將某種專業知識說得很艱深,其實並不難;反而「深入淺出」者,難矣哉!我們經常誤以為某些專業知識的「導論」、「概論」、「入門」之書,略有研究的人都能寫。其實,這種書應當由既「博」且「精」、能「融通」而又出於「己見」之士來寫,甚且最好能寫得「深入淺出」,才是當行到位之作。市面上的「文學概論」幾十種,能如此當行到位者並不多;往往混雜、堆砌著許多未經「融通」也缺乏「己見」的理論材料。

作家論文學,很容易流於個人主觀的創作經驗談;然而,文學要談得當行到位,個人主觀的創作經驗固然是重要的基礎,卻還須經由豐富的學養,才能開拓深廣的視域。梅遜先生是優秀的作家,他談文學,最讓人感動的是其中灌注了自己的生命存在及創作體驗;不僅如此,其廣徵博涉的學養,也讓我訝異!他一向並非專業的文學研究者,寫這本書時,已無法閱讀,即使有人從旁協助,也很難臨時消受那麼多的文獻。那麼,他如此廣博的學養應該是雙眼未盲之前,讀書幾十年所累積的成果吧!現代作家「好學」如此者,實不多見。

梅遜先生談文學,融通了自己的創作體驗與廣博的學養,讓這本書有了「深入」的主題內容;然而,這本書的可讀性,更要緊的卻是「淺出」的語文形式。梅遜先生主要的文學觀念之一,對於語文形式,他一向主張:自然、簡潔而不刻意雕琢。這本書正是此一文學觀念的實踐,他用非常自然、簡潔,如話家常的筆調,既不搬弄抽象概念的術語,又多舉具象而富含理趣的文學故事做為實例,以啟發讀者,體悟而「自得」於心。這樣「深入淺出」的「談文學」,不但適合一般讀者,連我這種專業的文學研究者也被吸引住,興味盎然讀完,果真獲得不少的啟發。

閱讀《梅遜談文學》,時常產生「於我心戚戚焉」的感動。梅遜先生比我父親還大一歲,是我所尊敬的前輩作家。在現實世界中,我不曾見過他;但是,在文學的世界中,我卻見過真真實實的梅遜先生,彼此之間沒有世代、族群的隔閡。經由文學,我對梅遜先生竟然有一種忘年而知音的熟稔。那麼,我為梅遜先生這本書寫序,當真是一種雖屬偶然卻又不完全無端可解的緣分哩!

二○一二年六月十日,顏崑陽於花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