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善用及轉化挫折與苦難的情境
承上所述,我們可以深深地體認到,每個人在其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種種挫折與苦難,幾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歷程。因此,我們應該換個角度與心態來面對,並且深刻地思惟挫折與苦難所蘊含的正面的意義,在此提出幾點供讀者參考:(一)挫折與苦難能教導我們學習反省,記取教訓。(二)挫折與苦難能鍛鍊我們的毅力與耐力,磨練心志。(三)挫折與苦難能激勵我們奮發向上的意志,再接再厲。(四)挫折與苦難能啟發我們增進智慧,激發創意。
有一則標題為「凡事感激」小品文,曾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其內容是,當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與橫逆時,如何轉化為正面思考的勵志之言,文辭清新雋永,有e世代新興人類順口溜的風格,特別轉錄如下:「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激中傷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感激所有使你更堅強的人,……凡事感激。」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自我抉擇
我經常遇到有人問我:「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可見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生命課題。提問的人可能會認為有一個客觀的生命意義或標準答案,等著我們去遵循,其實不然。生命意義的探索是一個「主體性自覺」的課題,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獨特意義,無法套用公式,必須自我探索、自我抉擇、自我承擔,這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代勞的生命功課。
也因為這個緣故,傅朗克在進行意義治療時,採取了實存主義(亦即存在主義)的立場,他會尊重個別心理患者的自我探索與自我抉擇,而不會越俎代庖向患者提示或暗示他們所需要的生命意義究竟為何。意義治療的重點,主要是藉助於針對個別患者生命意義的實存分析,啟發及點醒患者(或一般人)深刻地了解,人生是一項無可迴避的課題任務。每一個單獨的實存主體(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依據自己的生命成長歷程、生活經驗、志趣性向、教育文化背景、核心思想、未來願景……等等不同條件,去尋找探索最適合自我生命的特定意義,以便完成個別不同的人生課題或任務。
在人生的旅程上,每個人隨著各個生命階段的自我成長與環境變化,其特定的生命意義也必然隨之改變;然而,「肯定人生即是一種任務」的基本態度本身,卻不能改變。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一段孔子自白的心路歷程,可看作是自我生命意義不斷提升的典範。
傅朗克進一步認為,人生乃是一種課題任務的自我體認。不僅如此,如果再更深一層地予以透視,則生命的深層或高層意義,必須建立在超越諸般現實生活意義之上的所謂「終極意義」層面。肯定了人生的終極意義,等於是承認在人類的生命高層次,有超越世俗層面的精神性或宗教性的存在。
不過意義治療學家不能藉用特殊的宗教信仰,諸如:猶太教或基督宗教等,來解釋生命終極意義的具體涵義。他只能夠通過實存分析來提醒患者,人之所以能夠不輕生死的道理,終究必然涉及生命終極意義的肯認。至於終極意義的內涵究竟為何,則端看每一個人個別的實存宗教體驗而定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