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平面媒體報導了一則感人的新聞:雲林一位失婚的呂姓農民,獨自撫養女兒,先是車禍,後又發現罹患口腔癌,年幼的女兒,自己擺攤販賣自家種的西瓜。事經披露,雲林台電營業處立即送上三萬元慰助金,台中行善團也買了三百個西瓜,助其擺脫窘境。
在車禍屢傳、酒駕肇事、血腥暴力新聞充斥的今天,這則溫馨的故事,實是現今台灣社會,最需要廣為推廣的訊息。
台灣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已漸漸失去勤奮、善良的社會核心價值。過去在農業社會,那不閉門戶,街坊鄰居宛如一家親的畫面,以逐漸被冷漠和無情取代。為什麼我們不能把過去所擁有的「善良」風氣找回來,難道大家忘了九二一大地震時全民總動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熱情和賑災的動能了嗎?
而我們是否也忘記了自己曾經接受過社會真情的患難之助,幫助我們走出人生低潮的感動呢?
社會再進步,科技再猛進,我們都不能失去人性裡最寶貴的一面,那就是「愛」。
至今我仍然感動於雲林瓜農女孩的孝心,和單親父親愛護子女的心。而社會大眾透過感動的念力,凝聚成為台灣社會到處有真情的動能。這動能就是找回台灣本土勤奮、善良,最佳的寫照與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