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不可知
當下剎那間
如電光閃現
迅速生滅
未來一直來
一切都在過去裡
承載生命的時光
沿直線前進
浮現的平淡人生
以及奇影幻境
隨即被一一吞噬
飛影似的一生
一切都將過去
一切終將過去
暗黑中糾纏
老事件醃醬新事件
發酵起來的
陳年故事
我們一再返回取用
同時也被束縛綑綁
在時間的軸線上
——選自《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第36期,2011年10月30日,台南市文化局出版
※詩人
林芃(一九五○-)本名林瑞明,為知名的台灣文學史歷史學教授,曾任教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成功大學歷史系與台文系。為國家臺灣文學館開館之首任館長,現為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創作文類以論述、詩為主,兼及散文與傳記。為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編寫〈臺灣文學史年表〉,繼而編寫〈日據時期台灣小說年表〉、〈楊逵對照年表〉、〈賴和先生年表〉。進行長達十餘年的賴和研究,完成《臺灣新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出版,是臺灣文學研究的里程碑,另編有《賴和全集》(六卷)、《賴和手稿、影像集》(五卷)、頗受學界重視。其他著作有《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與郭正昭合著)、《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楊逵畫像》、《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賴和的文學與社會運動之研究》、《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究論集》、《少尉的兩個世界》。十六歲開始寫詩,已出版詩集有《失落的海》、《流轉》、《未名事件》、《青春山河》等四本,並編有《一九八三年以來台灣文學全集》小說集八卷、《現代詩卷》三冊。
時間是現象學派哲學家們一貫的議題,胡塞爾的時間意識就是主體性本身;而海德格爾認為時間性就是存在的境域;列維納斯則認為在時間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現,而與他者的關係才真正有時間的呈現。時間具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重結構。當下是時間的「現在」,時間成一定速的往前直線流動,過了「當下」時點的「現在」就成了「過去」,時間尚未到達則是「未來」。
※品詩
時間為一抽象物,而唯在個體的我與他者有了關係,時間的存在才呈現出來。然而就不斷流逝的時間長河而言,個人的生命存在,不過是短暫寄存在流逝時間長河中的某一小段。因此詩的第一節,「未來不可知」的生命存在境域,不斷的迎面而來,而又在「當下剎那間/如電光閃現/迅速生滅」成為過去,當下的刻苦勤奮經營,在時間長河裡,不過是電光閃現。「未來一直來」,但也會「一切都在過去裡」。
詩第二節,「承載生命的時光/沿直線前進/浮現的平淡人生/以及奇影幻境/隨即被一一吞噬/飛影似的一生/一切都將過去/一切終將過去」。附著在直線前進的時間的生命,不過是「飛影似的一生」,其浮現的形象,不管是平淡,或是奇影幻境,不久就要因體力衰老自時間的流線上掉落而滅寂,「一切都將過去/一切終將過去」。
第三節,但是人就是愛回憶的在「暗黑中糾纏/老事件醃醬新事件/發酵起來的/陳年故事/我們一再返回取用/同時也被束縛綑綁/在時間的軸線上」。回憶往事,往往成為人在努力過後的樂事或憾事,以致已經「發酵起來的/陳年故事/我們一再返回取用」,由之「同時也被束縛綑綁/在時間的軸線上」,無法活在時間軸線的現實性當下。就如佛家所說「緣起緣滅自性空」,又何必執迷於自己,而與自己一直在「暗黑中糾纏」。
這是一首哲理詩,表層近似平淡,內裡卻是深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