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文心工作室名句誕生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疑問品‧第三〉
讀懂名句
自心若是平等無分別,則無所謂的持不持戒。心行純直無染,又何需一定要修禪?若知感恩就要孝養父母,深明義理就知上下體恤;謙讓則尊卑得以和睦,退忍則可使眾惡平息;若像鑽木取火般持之以恆地實踐,即便身處汙泥亦可無染生出紅蓮。苦口的才是治病良藥,不順耳的話一定是忠言;修正乖離過錯必能智慧增長,有所護短就難以合乎聖賢之法。日常生活中當行萬善,非只靠布施就想成佛,菩提的自性是從內心尋找,哪需向外探索玄奧?能依此行道,佛國淨土就在眼前。
名句故事
本篇名句是〈疑問品〉結尾的偈語,惠能大師將前述所說綱要做一摘錄,以淺顯易懂的詞彙,用詩體方式呈現,方便聽眾背誦。
惠能大師苦口婆心,不斷提醒人們「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亦即佛性的解悟不假外力,唯有仰賴自身修行。
新說名句
禪宗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佛教,從最初寥寥無幾的禪修團體,漸漸擴大為數百人的叢林教團,因此為和樂共住不得不發展出依循準則,百丈懷海禪師建立《百丈清規》,要求僧眾需遵守此生活規範,一方面可互相監督,絕世外緣,另一方面也要求修行者自給自足。
百丈禪師自身就堅守著嚴格的自耕生活,即便到晚年亦是勞動不休。有次,弟子們看見年邁的師父依然扛著鋤頭下田耕種,十分不捨,便偷偷將勞動工具給藏了起來。百丈懷海毅然決然地斷食,道出其一生最經典的名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切實反映出中國生活佛教的人間性格特色。此精神也傳到日本,曾在宋朝來華參學的日本僧人永平道元,回國後便依照《百丈清規》修改而成《禪苑清規》,至今仍被日本禪宗廣泛參循。(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