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大自然 宗教信仰助環保

觀蘅 |2012.07.19
1572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蘅綜合外電報導】泰國宗教、道德、倫理、藝術暨文化委員會,日前聯合舉辦「發揮宗教力量反環境破壞」研討會,有相關宗教學者以及宗教領袖參加,討論如何藉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改善環境破壞問題。主持研討會的上議院議長提拉德上將,同意運用宗教力量減少環境破壞的方案,宗教學者則表示,商業活動也是造成環境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決該問題應從自我做起。

瑪哈瑪谷佛教大學研究院佛教系主任賽倫法師表示,自人類開始發展工業,就開始破壞自然環境,人類的貪婪導致各種環境問題叢生。因此,人類首先應團結一心,身體力行維護生態平衡,與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

「藉助宗教和信仰的力量,有助解決環境問題。」瑪希敦大學環境暨資源系院長甘巴納表示,與環境有關的宗教信仰系統,例如泰國傳統的「森林出家儀式」,禮請高僧為大樹誦經和包上袈裟布,以視為那棵樹已經「出家」,以幫助減少森林砍伐。

根據泰國人差蘇曼‧卡比爾辛格的著作《綠色佛教徒》指出,「綠色佛教」(Green Buddhism)亦稱環保佛教,意指佛教徒應該努力恢復環境意識,將內在的禪定體驗與佛法教義,應用於關愛心靈、動物與環境。而具有環保意識與關愛心靈自然的佛教徒稱為「綠色佛教徒」,不僅重視人權,也重視生權與環境。另外,綠色佛教發起人之一釋迦比丘‧多羅弗(Taraputra)也曾呼籲,環境保護必然要回歸到心靈環保,才能達到永續發展。

提拉德總結強調,人類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需要依靠自然資源才能生存。日益增長的人口、經濟和各種技術的不斷發展,導致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他堅信,如果人類能遵照奉行宗教「愛護大自然」的教誨,在心中建立保護自然的意識,破壞環境的行為將會減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