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認識一位義工,長久以來,她的發心是有目共睹,但是她每做一件事,法師若沒有即時讚美,她就非常難過,每次看她這樣,就想到達摩祖師說梁武帝的布施毫無功德一樣,請問,要怎麼勸她不要這麼著相呢?
福報禪師答:我們不能否認,適時的鼓勵是進步的動力。學走路的小嬰兒,因為有大人在前面拍手鼓勵,所以走得更穩更好;表演者因為有觀眾的掌聲,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得更起勁、也更臻完善;乃至父母為子女付出一生,若能得到子女的一聲「謝謝」,就算要傾其所有,父母也都甘之如飴。
肯定義工發心、感謝他們對道場的奉獻,乃至舉辦義工旅遊、聯誼、講習,或是法會祈福消災等活動來適時回饋他們,並鼓勵他們充實佛學,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做的。
過去大陸叢林有首打油詩說:「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出了油燈錢,蹲在黑地拜。」說的就是部分寺院墨守傳統,而忽略了信徒、義工之於寺院道場的重要性。出身傳統佛教叢林的星雲大師,深知箇中弊端,因此提倡學佛者,對別人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對於所發心之事,一味的要法師「看見」,固然是一種著相,但《法華經》云「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在她尚未能接受「不著相」的境界時,貿然指責或勸說,恐怕招致反效果,倒不如在沒有法師鼓勵的情況下,你能真心讚美她,讓她先累積足夠的善緣,將來就能聽你的勸。
在我看來,這位義工師姐還有一個值得讚歎之處,那就是她雖然「每次」沒有被讚美就很難過,但沒有因此而不再親近道場,還是「長久以來」都很發心,可見她對佛教的信心堅定,不為所動。
最後問你一句,請問你每次看見這位師姐,是不是第一個生起的念頭就是:「她很著相,她都要法師讚美」呢?如果是的話,小心!你已經著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