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飲用水安全現階段面臨之五大問題(1)水源水質汙染、(2)水源水量不足、(3)傳統處理程序功能有限、(4)營運管理組織體系不健全、(5)配水系統水質、水量、水壓之安全性及穩定度尚待加強。其中有關水源水質汙染包括:原水遭受汙染含有機物及氨氮、水源保護區受破壞、及水庫優養化等現象更值得國人重視。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本文依據「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與「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所揭示之「永續水環境」政策,參酌歐、美、紐、澳等國水質管理法規制度及處理技術規範等,提出建置水庫水質調適策略如下:
一、加強水源保護與集水區管理,執行國家飲用水水源評估計畫,依據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將公共給水水源分類,由水源保護觀點重新評估國土規畫與發展計畫畫定水源保護區;列出可能的汙染行為或活動(Possible Contamination Activities, PCAs),進行水源集水區流域調查研究,其內容包括:流域區的普查與描述、PCAs的普查與描述、流域管理與控制措施的描述、水資源的連結整合使用,並訂出管制PCAs的優先順序;降低點汙染源,在水源保護區內,興建下水道之收集截流系統與處理設施及加強養豬廢水的處理,並提升其處理效能;降低非點源汙染;在水源保護區內,特別加強國土保育政策與最佳管理操作(BMP)之落實。
二、建構水質監測規範網路,發展監測網絡建置,為增加了解汙染物質在環境中的存在及潛在風險,發展監測網絡有其需要。監測網絡應該包含新興汙染物(Compounds of Emerging Concerns),監測網絡主要考量重點包括:來源與承受量的質量平衡、經由廢水處理廠的宿命、經由自來水處理廠的宿命、在環境中的濃度:沉積物、地下水、表面水及動植物、生態的風險評估及現地研究影響報告、人類健康風險評估及分析方法。
三、建置水庫水質監測QA/QC制度,強化系統監測與認可制度,建立針對各監測特性之採樣計畫,包括地點與採樣;確保監測數據之代表性與可靠性,建置需用之內部與外部報告機制;建立水質申報與審查制度,將所有水庫水質管理之資訊建檔,建立紀錄管理系統並確定員工受過填寫紀錄之相關訓練,定期檢討檔案並視需要進行修訂,製作可供部會機關及相關單位取得之年度報表;建立水質審查與評鑑制度,蒐集且審查長期數據並建檔,評估執行成效,並提出因應對策,提升效能。
四、建立水庫水質環境評估制度,背景資料收集包括:地理環境、氣象與水文、生態環境、人文社經及現有水力設施;庫區水質及底泥採樣試驗包括:庫區水質定點監測、庫區水質定點採樣試驗、庫區底泥定點採樣試驗;進水口水質及底泥採樣試驗包括:進水口水質定點監測、進水口水質定點採樣試驗、進水口底泥定點採樣試驗;三維水庫動態數值模式包括:模式建構、率定與驗證、情境模擬、結果分析;資料整合及評估:監測系統整合、環境影響評估、防範對策、成本效益分析。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宜建置水庫水質調適策略,其具體策略與措施為:(1)建置水庫水質管理制度、水質監測管理體系之建立、強化水源集水區流域調查、水質監測與評估計畫等;(2)汙染源清查資料庫建置,汙染源資料庫應包括汙染源位置(配合GIS地圖)與汙染源特性、排放量、汙染物種類、排放口照片等,將汙染物依其重要性與急迫性訂出優先順序並強化源頭管制;(3)建立緊急應變體系,包括:脆弱點評估,應變措施與定期演練,組成應變中心組織,初步評估影響程度;(4)集合應變小組(評估、分析、安全、供水、溝通、搶修、健康等),通知相關單位,媒體溝通,健康風險,以確保安全可口的飲用水水質,降低淨水處理之成本,維護水資源及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