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喊讚 學者憂模糊信仰本質

 |2012.07.17
1548觀看次
字級

【本報高雄訊】廟宇e化後,信眾反應兩極化,年輕信徒認為「廟宇跟上時代腳步是對的」,但不懂電腦科技的老信徒則認為「信神,就信在心中才算虔誠,透過電腦和神明溝通,搞不好連神明都不懂呢?」不過民俗學者則建議,廟宇經營者在科技化之餘,更應延續傳統信仰價值。

「老傳統也得跟上新時代。」一位鎮南宮的年輕信徒表示,傳統廟宇的廟務,全憑廟公的記憶在管理,每次去找相關資料時,廟公就得「翻冊找簿」,但是改用電腦後,不但減輕廟公負擔,而且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信徒,透過電腦增加與廟方的互動。

從小常到旗津天后宮廟拜拜的年輕信徒孫啟明表示,以前想在廟裡查看自己的光明燈時,都要找很久,但是自從電腦化後,輸入姓名「光就閃亮著」,非常方便。

「廟宇科技化後,會使得廟與人的關係疏離。」專門研究台灣民俗的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發系助理教授謝貴文強調,過去信眾把神明當成地方守護神與長者,常常傾訴、祈求,婚事喜慶甚至還會把神明請回家中見證,離開故鄉不忘求一把香火帶在身上,但現在有些信眾缺什麼才想去求什麼。

謝貴文帶學生們走廟、看科儀,學生反映,到廟抽籤要經過上香、祈禱、請示等互動,彷彿真得與神明有心靈感應,與網路拜拜抽籤的感覺完全不同。

「形式,可以改變;本質,不能放棄。」謝貴文認為,以科技來傳播宗教、管理廟宇,是因應時代演進,但「信仰的內在精神不能改變」,如果廟宇只是把信眾當「顧客」,信眾把廟宇當「提供服務者」,彼此都是功利化的想法,信仰的成分降低,本質也會被模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